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知识的延伸空间非常广阔,自古至今,天
文地理,包括理科的都可以把它包容进来为我所用。这样的特点有可能给语文课堂带来一个
负面影响:讲课放得开,但有可能收不回,从而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失去了目标,让学生不能
把握重点、难点。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是导演,而不是主角,必须根据主题发挥情况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首先,语文老师要
熟悉大纲,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其次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胸有成竹;且要了解学生,对
施教对象了如指掌;再就是要讲究教学艺术,想办法找“诱发点”,抓“发散点”。具体讲 :
一是引导,主要激发情感场。比如讲《祝福》一文时,如果跟传统教学一样,从背景介绍
到人物分析,从主题思想到写作特色,必然索然寡味。如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祥林
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寻找材料加以说明。”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经过阅读 讨论思考,
悟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丽春之日没了丈夫;梦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
之日死了孩子;迎春之日命归黄泉。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有了新的切入点。又比如
讲《项链》一课时,完全可以从哲学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探索名作家笔下主人公的命运
,这更能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开发他们的情感闸门,在同学们的争辩讨论中,认
识“人的命运”的主题,产生“生命脆弱,应珍惜生命”的主题升华。
二是指导,主要是指 导学习方法。比如学习诗歌,传授一些朗读吟诵的方法;小说则采用剖析人物心理的方法,
以小见大;散文则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类比法等等,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