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摄影构图学

(2014-03-10 21:12:11)
标签:

读书笔记

内容

摄影

笔记

美女

文化

分类: 艺术类
《摄影构图学》是一本老书,1983年出版,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作者是两位美国人。

记得第一次读此书是在十年前。那时候刚学摄影,如饥似渴,随手抓起摄影相关的书籍就读,但大部分书籍阅读之后毫无印象。有几本书除外,这本书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这本书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它和一般的构图学说不太一样。

市面上大多构图学只说案例,阐述Z、L、S、三角形、四方形等图片的构图,并配有参数讲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说法,浅薄。因为构图的样式各有各的优点,不可能罗列完全。这本书对这种现象辛辣讽刺。

“这种公式化的教条毫无意义,只是让人们去他们去过的场景,按照他们教授的方法拍摄。这种方法还不如按图填色游戏。”

“人们举起相机,脑海中不由浮现已经有过的构图方式,按部就班拍下。这种拍摄除了模仿之外,毫无意义。”

作者的本意是说,构图不应该从呆板的模式入手,而是要结合心理学、“趣味中心”来谈。为此,本书从线条、形状、明暗、立体感、质感几个角度阐述重要。下半部分从构图原理、对比、节奏、平衡、统一的角度阐述构图。构图一言蔽之,就是有目的的安排素材,让读者被你的视觉中心吸引,引起心里共鸣,就能体现价值。


素材重要性

作者认为,有目的的训练,可以培养美学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这不仅仅和心理学有关。
   
 这些论述不如说是训练,对具体事务所表现的情绪进行训练。例如在线条这一章节,作者就讨论了线条的弯曲、粗细、形状特色。多粗才叫粗?多细才是细?摆成什么造型才有趣味?
 
在截图中,作者表现了线条的各种情绪,急促的、颤抖的、粗犷的、轻松的。各种线条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对读者也是一种心理暗示。


例如在平衡一章,不仅是一对一的平衡,也可以是物体之间、房屋之间、人群之间的平衡。用假想的中轴线安排物质。平衡有庄重、肃穆、严肃的感觉,大多正规场合都是采用对称性的结构,如教堂、政府办公楼等。

在阐述观点时,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行推送给读者,而是一步步引导读者阐述和思考。每一个物体在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位置时,究竟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作者并没有一味的说,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而是让读者自己思考,位置偏移,置换,位移之后,视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换言之,就是眼前的景象为什么打动你,从什么角度拍,拍出来是否符合原意?这是摄影的终极问题,被视为教材圣经的纽约摄影学院教程一开始问的问题。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技术上论证素材的多样性,尤其是质地一章,从物体的材料方面说起。这在大多数构图学的书本上不多见。无论是论证线条、还是形状、还是立体、明暗,通过不断的案例让读者了解和观察到所拍摄的物体的特性。这些本质的特性引发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在沟通中有效安排位置,达到目的。

构图就是从混乱中寻找秩序感,将视线落在“视觉中心”。

艺术的价值
论证完技术层面,本书在艺术方面也有特色,试论一二。


1.摄影是独立的艺术,不用模仿其他艺术来表现,如绘画等技术和技巧。这个观点推论下去,借鉴绘画的布局,拍摄绘画的题材,都是无意中矮化自己的行为。中国传统有梅妻鹤子,淡雅的工笔画、山水画、水墨画等。如今的一些摄影家总是不断的去写意、表现这些题材,难免陈腐。从这里说,陈复礼、郎静山等有些不好的负效益。

2.摄影是什么,是作者看到能打动自己的景物或人物,通过合理的安排,让观众与之共鸣。我觉得这就是共振。要达到共振,取决于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共振频率是否一致,表现方式是否准确。这里考量的仍旧是作者对题材的把握、情感的深度以及表现手法等。摄影是综合的艺术,不过是呈现手法简单而导致“人人都是摄影家”这么一说。非也。当然,如果要反驳或者抬杠,要说现在摄影记者不值钱等,人人都可以传播和发表自己的照片等,我觉得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3.摄影的前提必须是手艺过硬。这个手艺纯粹是技术活,包括曝光、冲洗、后期等。

4.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必须有所抛弃,有所借鉴,破旧立新,才能不断前进。

当然,这本书有些观点笔者并不认同,如照片并非一定有含义,照片构图有某种秩序感等。这本书适合初学者阅读,引导不断的观察现实世界,从现实景观中抽象出一套符号,从而转化成图像。每一个抽象的符合都具有不同的含义,要学会组合。

这本书估计是摄影刚刚普及的阶段写的,并没有过多阐释以后的各类摄影分类中构图的含义。也并没有说纪实、人物肖像等的区别,更适合风光摄影。我总以为,一个优秀的作品,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形式(素材)是服从内容的。摄影历史上,有那么几个人不太讲究构图,也没有学过摄影,一样能扬名立万,具有独特风格。

总结:
总体说,这本书开卷有益,系统学习构图和素材的组织,有利于提高观察能力,然后按图索骥,不断学习。山寨、抄袭、模仿然后创新、超越,所有的学习道路不都是这样的吗?

如果没空,可以只读前面几个章节,论述艺术的部分。

不妨一读,推荐指数3颗星。

2014.03.08
———————————————————————————————————————————
推荐本人的微信账号:阿三的个人账号,闲暇时间发点有趣的图片和文字,本着不断阅读、不断学习的目的,分享个人心得。微信 ID:wuyuzhengstor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