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倾城之恋》与《金锁记》

标签:
张爱玲香江倾城之恋金锁记曹七巧杂谈 |
分类: 书香梦迪 |
对于小说,我没有太多的研究,唯独喜欢的就只有张爱玲的小说集。翻开张氏的小说,里面曲折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悲情的人生,使我情不自禁迷恋在其中。迫不及待的看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之后,我徘徊于这两个的故事情节里,感受着故事里的苍凉,感受并体会着每个人物的沧桑于无奈。
《倾城之恋》使张爱玲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她最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潮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理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两人像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间体会到了一对平凡夫妻之间的真心,得到了各自的归宿。
白流苏的圆满结局塑造了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传奇。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她那所谓的幸运。
曹七巧,一个一出场就注定的悲剧人物,她在一个大封建家族中只有名分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在不受尊敬的环境中于残疾的丈夫过着不幸的生活。欲爱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三十年。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变得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锁,用沉重的枷角劈杀着伤害她的人。
她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从被虐到自虐再到虐人,七巧戴着三十年来从未放下过的黄金枷锁过完了她那悲凉的人生、随着生命的终结,曹七巧注定睡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也注定是封建社会的基石。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些相同的背景,同在一个封建的没落大家族里,同在人情簿如纸,纸醉金迷的俗世上挣扎,同在绝望中飘零。然而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白流苏以一座城市的毁灭为代价,成全这一段爱情的婚姻。曹七巧以金钱的原因嫁给了一个残疾人而毁掉了自己的人生。张爱玲的小说不管是何结局,都在述说着一种荒凉。读《金锁记》有种恐慌的凄凉让人倍感着压抑,读《倾城之恋》却也看到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既然称不上皆大欢喜,但也不至于眉头满目荒凉。有人说更喜欢《倾城之恋》,毕竟两个自私的人,因着一场战争终于安分了下来,暂时的幸福也是一种幸福。正如张爱玲说的:“十年,八年,以后的事又有谁知道呢?胡琴咿咿呀呀接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以后的事又有谁知道呢?此刻幸福便行了,也类似于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过。
而曹七巧,从丈夫,小叔子那都得不到爱,忍受着爱情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的病态心理,最终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可以说:七巧的一生中没有拥有过真正的爱情,而不曾拥有爱的女人是可悲的,可悲的曹七巧戴着社会强加她身上的黄金枷锁,最后也被金琐压疯了,想摘却再也摘不掉了。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金锁记》,一个可怜的女人在一个可恨得男权主义社会里,令人惋惜,带着沉重的爱与痛。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经被作者用来表现她那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合上书本,禁不住几句惆怅,初读张爱玲的书,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震叹。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纷繁,语句精奇,比喻绝妙,而在万般华丽的背后,是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这样奇魄的风格,这样艳异凌厉的路子,在新文学中时罕见的。也难怪她对世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她的作品我也将继续品读,继续感悟,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