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兴科技
万兴科技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59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观点]万兴创始人吴太兵:攘外而后安内

(2013-09-25 17:20:27)
标签:

it

创新

海外推广

http://s1/bmiddle/62eef98egx6CVGKKJLqa0&690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常态是先做好本土市场,然后再向国际发展。他们基于更了解的国内市场需求,来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战略,这便是一般所谓的“康庄大道”。而现在也不缺乏先在国外市场取得成绩,之后再准备回国的“海归”。这种“独木桥”的策略让企业更能掌握外部市场开拓的先机。

    万兴科技就是“独木桥”大军中的一员。在做过PC应用、游戏产品之后,万兴开始向着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里迈进。移动互联带给万兴一个杀回国内市场的机会。2011年6月,万兴软件宣布转战移动互联网。同年12月推出“拍照+录像应用” 的PowerCam,在APP Store上线后的三个月后,其下载量就突破了1000万,拿下了当初数十个国家同类软件或综合类下载冠军。

    从国外开始,万兴先走的是海外的路子,在现在看来这是非常成功的决定,这让万兴在应用软件出口方面成为国内领先的一员,也拥有绝对竞争力的海外销售平台,这是奠定万兴基础的东西。但这对于当初的万兴来说,决定从这里做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当初的一个契机让万兴创始人吴太兵看到做软件的未来,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应从哪里走?国内的市场是本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资源,在基于了解的前提下,能够更熟悉这个市场的规则。但这就将公司处在一个较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谁能够避免自己的软件没有盗版?另外,卖实体软件的投入成本太大,这对当时的万兴而言,是笔投不起的钱。与此相比较,海外市场有着清晰的游戏规则,市场环境更好。吴太兵在那个时候大胆地做出决定——从国外开始。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吴太兵在2003年成立了万兴软件公司,正式走上了海外发展之路。

    拿回中间渠道的利润以前,中国软件产品进入国外市场大多是帮外国企业代工,虽然有些是自己研发,但销售要靠外国的渠道商,这样的方式使得利润流向中间渠道。比如以前一家日本企业想要开发一款软件,它可能会发包给大连或者深圳的企业,如果这款软件产品在国外市场能卖到50美元,它会给10美元给做开发的中国企业,给中间渠道24美元,10美元做包装、库存和投放广告,自己能挣6美元。因为软件作为数字性产品,最大优势就是不需要物流,直接下载就可以了。而互联网的出现把中间渠道大幅拉直,这不仅对软件,对所有产品都有很大影响。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吴太兵没有走国内大多数软件企业的老路,首先制作了软件的英文版本,在海外软件销售网站上注册了一个账号,上传到了国外的下载网站上,开始和网站以分成的模式销售软件。“我们很早就开始自己做研发,然后自己在国外建营销网络,既减少了中间环节,还可以跟国外企业直接竞争。其次,我们很多时候通过网络营销,直接接触最终客户,没有经过代理商。再者,软件企业最大成本是人,在内部管理上,万兴建立了完善的人力选拔机制,储备了一批人才”万兴软件CEO吴太兵表示。就这样万兴建立了介于纯粹的外包和纯粹的创新驱动之间的一种商业模式。

    万兴是国内最早尝试这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对市场信息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让产品有的放矢,万兴在国外很多地区都有分公司,包括美国硅谷,分公司的作用除了对当地客户进行支持、搜集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求外,通过参加展会了解前沿信息。 信息化是商业模式的基石。万兴独特的商业模式,使其必须对国外市场了如指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万兴在创立之初就不遗余力的加强自己在IT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对于企业自身的IT系统建设,我们一直在做调整,我一直认为我们对IT的依赖会越来越强,未来对所有企业一个企业的基础的运营的设施都不可缺少。他的好坏关系着这个企业的好坏!对于一些标准化的系统,万兴会向外采购,这对一个企业不仅仅是引进一款软件,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关系到自己核心能力的部门,会不断的加大投入来不断完善”吴太兵表示。例如,对万兴来说,研发方面的实力并不是弱项,而且产品在很多方面都比对比更加优良,所以关键在于激活销售终端,按照自己的业务需求和市场特点,万兴设计自己的信息供应链。从而建立了一套从销售前端逆流而上的信息化之路,最终触动的是企业的‘神经中枢’。这个“神经中枢”支撑起了万兴的商业模式。 学成归来,国外市场的成功让万兴萌发了走回本土的想法,但这“安内”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可不少。

    IT产业的精髓和根基在国内外是相同的,走出去,其所面临的问题是版本语言的问题,市场即便开拓的不够大,也能够落在国内的大本营上。但走回来所要付出的却并不只是这些,国内的用户群体在使用产品的习惯不同,产品本土化、商业模式的转型等方面都成为回归中国的阻碍。

    其实万兴回归中国,很早就开始有所行动了。2004年,万兴推出了一款软件产品,叫“拍拍乐”,这类似于即时通信的系统,主要是为了照片分享的问题。万兴在那个时候将回归国内市场的希望寄托在这个软件上,同时也希望能够向互联网公司转型。但这并没有让它真正的走回来,在推出两三年后,由于商业模式和外部坏境等原因,这个项目以失败告终。但是“回国”并没有因此而打断。对于万兴的未来,吴太兵表示:“未来十年的重点肯定在国内,但是这是一个过程,首先产品形态会从过去一个纯粹软件企业,变为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的企业。我们的目标是消费型产品,会以智能家居为切入点,但是具体是那一款或者哪一类产品,现在我们还在测试,因为海外业务保证我们的现金流,进入国内则是渐进式,节奏的把握很重要。不过我们在国内更倾向于彻底免费,然后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依靠这些增值服务来作为赢利点。”如今,万兴犹如一个学成归来的孩子,带着满腹的憧憬,开始新的征程。

 

文章发布地:轻盈IT大不同

http://s10/mw690/62eef98egx6CVGWFNnbb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