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四年的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诉讼终于拉下了帷幕,这已是中芯国际第二次在台积电面前败下阵来。
早在2003年,台积电就以中芯国际所属的3家中国公司半导体装置及产品的进口及销售侵犯了其专利提起过诉讼,长达两年的诉讼后,在2005年,中芯国际赔付1.75亿美元与台积电达成和解,双方签订了为期六年的和解协议书。但仅仅在一年之后的06年,台积电再次起诉中芯国际,指责中芯国际在其65个专利项目中,非法使用了其中61个。四年的漫长诉讼期过后,中芯国际再次败下阵来寻求和解,除了要赔付高达2亿美元的赔偿金,还付出了10%的高额股权给台积电,其掌门张汝京自称对此事件负全责,黯然辞职。
成立于2000年的中芯国际,与台积电颇有渊源。其掌门人张汝京曾在台湾创立世大积体电路公司,是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后大股东将世大卖给台积电,张汝京才出走上海,创建了中芯国际。起初中芯国际仍是走代加工路线,随着企业的发展,中芯国际与世界多家芯片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和代加工协议,开始研发自主品牌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中芯国际是中国IT业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代表。然而,与台积电长达四年的诉讼,不仅将中芯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外衣撕得七零八落,也给致力于蜕变成“中国智造”的国内IT企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科技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做“世界加工厂”,纷纷向“中国智造”转型,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对自主创新提出了各式的激励和支持。但中芯国际的事件却恰恰说明了,很多所谓的“中国智造”,只是在拿来后进行了改头换面,而近年来,我国高新企业被控诉侵犯知识产权也并不在少数。这一方面源于一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如中芯国际前脚刚败诉,后脚再次侵权,令人扼腕;另一方面在于智造的过程中缺乏了最基础的支持,大家都奔端、尖端去,忽视了基础技术,在打造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根基都不稳,如何期待塔尖能稳。中芯国际“拿来”的技术都是世界巨头的顶尖技术,这成就了中芯国际的国内王朝,但巨头一较真起来,完全经不起推敲的“中国智造”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国内IT业界的自主品牌并不少,如浪潮软件、万兴软件等,其中万兴软件在国外市场的号召力令人惊奇,3000多家分销商,百万量用户,60多个产权专利,放眼世界都不是个小数字。在这些“中国智造”企业里,也有“拿来主义”,但这“拿来主义”更多的是与世界同行的交流和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完成自我产品的升华,并打造自己的自主产权加以保护。我们不排除“拿来主义”,但要拿得有理,拿得有用,正如中芯国际此番的败诉,不仅仅是对它今后发展的重大打击,对致力于走“中国智造”的高新企业,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