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2010-05-14 19:10:04)
标签:
杂谈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目前我县课堂教学的现状
⑶重视拓宽教学内容,丰富语文活动形式。教学内容不再囿于课文,体现在鼓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中联系相关内容,课后拓展延伸上。活动形式比较丰富,并注意与现实生活、儿童经验的联系。
存在的问题
5、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可以探索教学“基本式”,不可制造新的模式。
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缺少整体的设计。将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人为的割裂,对“整体”这个词语怎么看,虽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课文,但应该注意,每一篇课文在每组教材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遥相呼应着同一个主题,比如,人教版教材四上的第一组课文由《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组成,通过描写奇特的自然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前后联系,互相对照,在阅读中深化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比如,人教版三下的第五组课文,由《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和《妈妈的账单》组成,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达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其实是一首《爱的奉献》的赞歌。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在阅读中深化对爱的理解,感受爱、唤醒爱、奉献爱,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决定了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语文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以熏陶,而语文学习的途径就是语文实践,现在有些课的语文味道变淡了,语文特点弱化了,变味的语文课真令人担忧,以语文为核心的听、说、读、写、思活动开始处于边缘,过量的表演、泛滥的讨论成了主流。比如,教学《猫》就让学生画猫,教学《画家乡》就让学生也来画家乡,如果此举牵强一点,算过得去的话,那么,教学《陶罐和铁罐》,居然也让学生画陶罐、铁罐,一堂课下来,读书没超过2遍,画画用了接近20分钟,教学目标没完成,画画倒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目标;学童话就表演,我觉得有些时候,画一画,演一演不是不可以,但视情况而定,要有效、有必要才能做,如果说,美术课是教学生用图画来说话,那么,语文课则应该教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语文课着眼的不是“画”,而是“话”,其实“画”和“演”关注的都是外在的形式,我认为,肢体能表现出来的语言,应是最苍白的语言,不须理解的语言。画画也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语言实践。
还有的语文课成了解决问题课,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提出来一些问题,任务就是解决问题,课堂上,师生对问题的答案纠缠不休,却不细细的潜心读书,去品味文字,仿佛问题解决了,任务就完成了,这是不是本末倒置?质疑解疑没有错,错的是不应该把问题做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把问题做为媒介,引导学生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感悟语言,否则就无异于把媒婆当成了恋人,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种倾向,说教严重。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领会意蕴美,体验情感美,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应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说教,就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
对于含有科学知识的文章,教师往往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比如说,人教版三下的21《太阳》一课,有的教师教学时,让学生查阅有关太阳的资料,获取有关太阳的信息,在课堂上交流,有的教师建议学生课下去搜集关于太阳的知识,教学中瞄准的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上成了科学课,至少是缺乏语文味道的课,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知识性比较强大文章,在教学时,如果能站在学习语言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视野就会开阔得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许多文章的字里行间也闪烁着它的影子,写它的诗句也很多,“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中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蒋瑟瑟半江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关于太阳的传说故事又有多少啊,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太阳神阿波罗......可以说,太阳不仅呵护着我们的生活,打扮着我们的世界,而且影响着我们的心情,美丽着我们的语言,让学生去感悟《太阳》一课的表达方式,诵读着关于太阳的诗句,阅读着太阳的故事,你看,语文课的味道是不是更浓一些了呢?我们的目光为什么要一味的追求知识呢,这样,学生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知识点世界,还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一个心灵的世界。
还有一种曲解,认为课堂上只要书声琅琅,就是十足的语文课,所以,就一味的读,没有要求,没有层次,浮光掠影,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不仅不能读出个性,收效也不大,不能达到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到目的。
面对这些现象,做为语文教师,应该冷静的思考,呼唤语文教学最质朴的东西,读懂语文,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播撒语文的种子守住语文的根,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课堂教学应采取哪些策略呢
在前面已说了一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低年级一篇课文教学的一般程序
低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矮小,一般说来,学生只要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也就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几乎就是朗读,低段一篇课文的朗读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初读、熟读、理解读。
1、初读
要求读正确,是能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还要不丢字,不加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不唱读,不顿读。初读做为一个教学环节,主要做以下几项工作:⑴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可以以生动的导语创设情境等激起学生读文的愿望。⑵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上几遍,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读出课文。⑶在学生读过二、三遍课文,基本上能在课文里准确地读出生字的基础上,按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⑷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几名学生按自然段或指定段读课文。如果通过检查,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正确,这个环节可以结束,初读阶段,教师要不要范读,领读,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如果学生的拼音很不熟练,基本上不能较迅速地拼读音节,在学生拼读之前范读,初读时领读,如果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拼音熟练也可以范读。(提倡教师范读)
初读阶段要不要分析字形、讲解字义?
一般说,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感知字音、字形、字义,在这个阶段硬性去分析字形,往往事倍功半,至于字义学生只要能把课文读熟,大多数的字义就可以理解了,无须加以讲解,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可以放在理解读的这一环节进行,必须明确,初读是一个环节,是一个阶段,不意味着读一遍课文。
2、熟读
要求读流利,读得通顺、流畅,比较熟练,熟读阶段应是这样的:
⑴借助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经久不衰,熟读这个阶段,学生不感兴趣,在此阶段,要保持兴趣就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策略,使之有读下去的欲望。
⑵可限定时间,让学生反复课文,读的遍数越多越好。
⑶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是不是读熟了课文。
3、理解读
要求: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重音、停顿、速度等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应该把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字句,体会感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般做到:
1、可让学生提出自己反复阅读后,仍不理解的内容,对这些问题,大多数让学生解答,做出结论,少数问题教师点拔,个别问题,教师做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的讲解。
2、指导学生个人练读
3、指导学生试读,采取分段,分角色读等形式,对学生读得不理想的地方,让学生先理解含义,反映什么感情,体会,找生或师做示范,凡是学生没有读出课文感情的地方,让学生理解,感悟,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才能有情,也可以给学生在阅读技巧上的指导。比如:哪些字词读得重些,轻些,快些,慢些等。切忌硬性让学生没理解的基础上去感情读,只有理解了才可以。
4、大多数学生比较有感情地读之后,说明理解课文了,可以对学生进行字形书写指导,字形分析。书写指导是低年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识字的重要步骤。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总之,低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寓讲于读,不要求教师专门安排讲解内容,分析内容,只要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其过程实际上是理解词句,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如:“小壁虎爬呀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说“小壁虎爬到小河边”(路长、时间长)这样写,学生能体会到这是在表达时间长,在读的过程中,来理解词句。如果学生读不出相应的感情时,教师加以指点,即可以把指导理解和指导朗读统一在一起,这就避免了无的放矢的费时低效的分析和讲解。
当然了,教学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二、中高年级一篇课文教学的一般程序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认识了相当数量的字,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应更加放手,所谓放手,就是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舞台,中高年级一篇课文的教学大体分为:
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读背说写三个环节
自读自悟:
基本要求是: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上读懂课文,并能提出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全部课时中,占全部课时的1/3到1/2,教师在此环节的主要工作是:
⑴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⑵指出自读的基本要求,提示阅读的步骤、方法。
⑶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访求,可从学生和课文的实际出发,划分为若干个小部分:首先有激发学生阅读本课兴趣扭语,或其他方法,并提示阅读要求,然后让学生朗读,次数从实际出发定,必须读到正确、流利,并能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再让学生逐段精读,着重理解课文的内容,词句,等,通过这样的几步,大部分问题已解决,最后质难问题。重点是自读自悟。“悟”什么,不同的学生悟出的内容不同是允许的,但基本要求是:一悟词句,通过充分地读,理解词句;二悟思路:了解文章表达的顺序,三悟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强调的是要求学生自悟,悟得不全面,不正确不要紧,关键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提兴趣,养成习惯,提供自学的指导方法,提示具体方法,当学生自读自悟时,老师干什么,有的不甘寂寞,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听,有的无所事事,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此时,正是因材施教的好机会,千万别错过了。
2、交流讨论
基本要求:交流读书心得,突破重点、难点,进行语感训练,课程标准提出:提供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中,讨论、交流。为什么安排这一环节:⑴交流讨论有助于深化学生阅读的感受,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有许多感受,感受是朦胧的,而交流就表达出来,把朦胧的感受组织成清晰的语言,这个过程,实质是深化学生阅读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升华的过程,提高阅读的过程。
⑵可以变师生的双向交流为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可以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互帮互学,取长补短。
⑶有助于调动学生认真读书的主动性,激发兴趣,如果不给学生提供展示读书感受体会的平台,久而久之,就会打消学生读书的热情。
⑷可以避免教师费时低效的分析和讲解,交流讨论使全班学生都参与,提出的看法,难点,集中起来的见解,很可能比教师讲得更充分,更全面,交流讨论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教学的重、难点。
注意几点:
⑴要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学生读书时间不充分,就思考去交流,很可能会离开课文乱说一气。
⑵要有教师的指点,内容教师要提供,交流什么,讨论什么,学生的独到见解要肯定,交流讨论中明显的错误倾向教师一定要指出。
⑶交流讨论要围绕重点难点,对讨论中离开重难点的发言,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要伤学生。交流讨论内容要兼顾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既讲内容,又讲语言,怎样做到在自读自悟前教师提供自学要求,如果每次自读学生能找出好的词句,从语言上理解,教师在引导时,注重强化语感的地方,要品味、感受,对学生提出的独立见解,与教材不同的,除了明显的以外,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精神,小组讨论先在小组定,4人或6人均可,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充分了解情况,只有了解了,发言才能有的放矢,便于把小组讨论引到重点难点来,组织讨论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3、读背说写
基本要求:有感情地读文、积累、运用做到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是片段,还可以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⑵指导学生背诵,背诵全文、片段
⑶让学生抄写、听写、默写、段、词语、句子
⑷指导学生复述
⑸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练读
⑹字形分析、书写指导
⑺指导学生做一些有助于积累运用的练习
上以根据实际适当运用
三、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与过去相比,变化很大,如分段:过去是重要的,现在重视的是语言积累,语言实践、学习方法和能力。基本的方法和原则可与时俱进,继续用,要点:
词句教学
1、词语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⑴正确读出,写出学过的词语
⑵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有些词语是由暂不要求掌握的生字组成,这类词语低年级较多,多认少写。
2、词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⑴直观方法(实物直观、动作直观、表情直观、手势直观)
⑵联系上下文: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可以说人们理解词语,大部分是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学会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如《蜜蜂引路》中“向导”一词,讲就错了,一步步引导,让学生理解,联系上下文,学生经常受老师的引导熏陶,会逐步掌握。
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词语积累
课文中有些词语只有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才能理解。如“悠扬”一个学生从字典中查出来的,不如举例子。问:解放军进行曲悠扬吗?一个学生说:“不悠扬,雄壮等。类似这些没做具体解释,学生也理解了。
⑷比较辨析法
对一些课文里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引导辨析会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迎、追、游,通过看图引导说明三个不同的词语,显现了词语的不同意思。
3、句子教学的重点
一篇课文包含若干句子,没有可能逐个教学。
⑴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难以理解的句子。如《草原》——老舍:那些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⑵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般说,长句子的定语、状语需理解。
⑶有一定内涵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一种意思,里面包含着更深一些的句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体会其内涵。
4、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主要有两种:
⑴联系上下文(基本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一段: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小马过河》一文中这样一句话:“原来,河水既不象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象松鼠说的那样深。”
⑵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准确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篇章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最主要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想象作者那样身临其境,有感情地朗读也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一些表达方法:
领悟表达方法的要求不要太高,能揭示主旨的突出之处;一般集中在遣词造句方面。如:词语的运用,修辞的效果,词语的运用从一年级开始培养,涉及语感问题。
3、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既包括词句的积累,又包括词、片断的积累。主要方法:赏析、熟读、背诵。赏析是教师抓住一些语段问题,反复诵读,体会其精美之处,当感受到精美之后,自然会产生读书,背诵的愿望,如《桂林山水》: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另外,抄写、听写、默写句子或语段,也是积累语言句子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技能。
总之,语文训练包括字、词、句,标点段写的训练,能提高语言积累和能力。
五、朗读训练的要点
1、指导学生读正确
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给予指导,对学生朗读中丢字、添字、一字一顿、重复、拿腔拿调等现象,教师具体分析,个别指导。
2、把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二者有机结合,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⑴范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欣赏录音或学生中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
⑵领读:学生水平低,教师一句一句读,遇到长句子,分部分读。
⑶齐读:这种方式使很多学生有机会读。缺点:不便于边读边想,容易唱读,可用但不可过多采用。
⑷个人读:包括自由读,指名读。好处:全班都有机会读
⑸分角色读:
六、默读训练的要点
1、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掌握默读的技能。默读和朗读关系密切,默读能力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小声读和无声读。
2、指导学生边读边想,逐步训练学生的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看清每个字,对读物中的字句,分析综合,理解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手到边读边划,进行批注。
3、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
规定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训练提高速度,要眼睛看得快,学会扫读,扩大视角的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变为一眼就扫过一行或几行,由眼入脑想得快。
4、指导学生学会浏览
也是一咱默读,浏览的目的在于搜集有关材料,拿小学生来说,基本方法是扫视,无关材料一扫而过,浏览一本书,先看目录。
七、复述训练要点
1、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理解,也有助于帮助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2、方式:⑴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课文原文的复述,较多地运用课文的词句,能促进学生细致地阅读课文,训练记忆,一般低中年级采用较多。
⑵简要复述:概括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的复述,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⑶创造性复述:是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其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
八、各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
要求与特点:精细研读的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内容和感情的表达形式,积累语言,从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它强调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⑵设计组织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⑶提示阅读要求指点读书方法
⑷通过示范点拔,精要的讲解,解决学生读书中的疑难问题。
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一般内容比较简单,文字比较浅显,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运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不要逐段讲读,不要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教。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通过略读课文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诗教学:
古诗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年级重点放在朗读、背诵、识字、写字上,只要借助图画和教师的描述使学生大体知道诗歌所讲的内容就可以,切不可讲得过多,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一些古今词义的变化。如:朝——早晨,还——回,舟——船等。还要注意古今异义如:可怜。重点仍是朗读和背诵,大体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从而入情入境地背诵、朗读。
一般的教学程序: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习法
总之,要记住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中的任务。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这就需要教师们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期望教师们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要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感情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不要发展创造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或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民事行政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生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多元模式”
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但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感兴趣来设计。
阅读教学的呈现方式很多,如⑴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合整”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但有一点,阅读教学要因文而异,因需而异,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手段。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的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文字、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与各位同行们共同探讨,如果有言语不当的地方,还望大家见谅,有哪些错处希望同行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最后,祝大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创出自己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