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札记 |
最近校园里出现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并引发思考。
学校的失物认领处放置了大量的学生上衣(以校服为主)、水壶、铅笔盒等物,这些失物长期无人认领,越积越多,办公室现在都要能开杂货铺了。
老师们在班上提醒,家长群里公布,可依然有大量失物无人认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我觉得经济条件的提升是一个方面。家庭生活条件富裕了,就算是丢点东西,只要不是价值非常高的,人们也不会放在心上,丢了就丢了吧,反正对家庭生活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尤其对于孩子丢东西,家长更是会宽容对待,如果是家长自己丢了什么东西,可能还会自责一下,想一下补救的方法,而对孩子我们更多的是原谅。小孩子爱丢三落四,这跟他们的年龄有关系,是孩童成长期的明显特征,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作为家长当然应该原谅孩子的这点小错,可是当这种丢落现象成了一种习惯的时候,就已经不是简单年龄特征那么简单了。
习惯的养成是另一个方面。孩子在丢失了东西可以无所谓的氛围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意识,即使弄丢了东西也不会受到惩罚,丢了的东西如果我想要,父母还会想办法给我解决,所以孩子就顺其自然的继续了下去,于是“丢三落四”成了很多孩子长成中的一种病态心理。
丢弃成了一种自然的现象,班上学生丢的文具、没署名的作业本堆满了老师的讲桌,没人要。所以“丢三落四”在此就演变成了“浪费”,有很多孩子明明知道自己的文具丢了,他也不愿意去寻找,就是明摆着不要了,因为回家以后家长还会给他(她)提供新的。这种浪费不是他(她)与生俱来的吧?是我们给了他们浪费的机会,让他们养成了浪费的习惯。
物质条件的提升,让家长有了浪费点儿无所谓的思想意识,孩子自然也随之助长了浪费的观念;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纵容是习惯养成的主观条件,他们在即使是浪费了也可以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进了校园以后,勤俭节约的教育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便不再被那么容易的接受。
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民大众追求的终极目标,富足的家庭条件给孩子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父母给了孩子物质财富,可我们也应该给他们创造精神的财富。教会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才是他终生受用的财富。
勤俭节约在任何时候都不落伍,现在“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了社会新时尚,享受物质生活是现实中美好生活的一个呈现面,是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该享受的当然要享受,这是咱们体验幸福生活的手段。但是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请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他们需要的除了物质供养,还有精神的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