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鬼时评
老鬼时评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456
  • 关注人气:75,5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的“辉煌时代”

(2022-09-12 17:01:44)

牛的“辉煌时代”

朱少华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农机早已经出现,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犁地打场基本上还是靠牲口,而在我的故乡淮河两岸靠的就全是老黄牛了。那些年杀猪宰羊没人管,但如果私下宰了一头牛,哪不仅“犯法”,更可能引起“公愤”。即便是老黄牛年老多病不能干活了,老百姓也不能随意处置,必须经过“公社”的批准,“大队”都没有宰牛的权利。而在“处决”牛的时候也很有讲究。首先要用一条毛巾将老黄牛的眼睛盖上,其次宰牛现场更不允许其他黄牛在场,尤其是是不能让小牛犊子看到。即便是这样,生产队里还会有不少女社员为之垂泪。更有不少人家情愿吃“咸菜水打面糊糊”也不愿意去分一块黄牛肉。而那个持刀宰牛的“凶手”还要被邻居们骂上很久,家里如果遭遇了什么祸事,就有人幸灾乐祸:活该!都是因为杀牛得到的报应。

 

记得当时我们生产队共有十二条耕牛。这些牛也按身架力量的大小,又分成了六对。如果是在耕种时节,六对牲口拉着六副鉄犁铧全员出动。这也是黄牛们最辛苦甚至是“最可怜”的时候。那时候一般生产队都有几百亩地,没有机械,全靠这些耕牛翻耕。为了抓紧农时,负责翻耕的社员常常是“人歇牛不歇”。就是负责掌犁持鞭的社员两个人为一组,白天夜里轮流干,而耕地的牛却只能是白天黑夜不停的“连轴转”,只有饮水喂料时,能够卧在地头稍息一会,其他时间都在不停的犁耙。老黄牛虽然能吃苦耐劳,但毕竟是血肉之躯不是机器,也需要最起码的睡觉和休息。有不少牲口就是在这种“连轴转”中,活活“累丧”了。笔者就曾亲眼看到一条非常壮实的黄牛,不管皮鞭怎样的抽打,甚至棍棒交加,它就是卧在田埂上一动不动,那可怜巴巴的望着人们。最后打它的社会也累得打不动了。

 

夏秋两季牛拉大车将小麦和大豆“滚网”运输的时候,也是黄牛大比拼和显足威风的时候。淮河两岸的牛拉大车笨拙而又有点灵巧。牛拉大车完全是桑木或枣木结构,虽然四平八稳,但笨重无比,全靠力气拉动和转弯,几乎没有一点可以藏奸耍投机取巧的地方,老黄牛们更不会。午收季节,为了让大车装载更过的庄稼,农民们用绳索编织出一种“滚网”,“滚网”展开有一二十米长,三米多宽。将收获的小麦或大豆摊在“滚网”上,半人多厚,形成一个长条。然后几个壮劳力从“滚网”的一头开始慢慢翻滚,并越滚越大,直到翻滚到大车的一侧,再将打车向滚网的一边侧翻。然后队长喊来更多的劳力用后背将庞大的“滚网”硬生生的翻滚到大车上,形成一个庞大的粮食垛。再用绳子绕上几道,系紧,装载就算完成了。能够拉这种大车的黄牛一般都是“黄牛中的战斗牛”,而能够驾驭这种大车的“车把式”也是“天上掉下猪蹄子”:更不是“凡角(脚)”。

 

在我们生产队,能够拉这种“滚网”大车的牲口,是一对“黄金组合”。一条是一个体格庞大、健壮,而性格又十分温顺的“老祀牛”(也就是母牛)。另一条是一个黑花的,体态更加庞大壮实,性格也十分暴烈的蒙古牤牛(俗称大老犍)。奇怪的是这头大老犍虽然性情暴烈,更多次抵伤了其他同伴,但只要和这头老祀牛搭配,性格不仅收敛了许多,而且还相当的默契。有人甚至还打趣的说:“这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队长“顺水推舟”,就让它们搭帮干活,没想到这竟然成一种“绝配”了。在我们生产队有一处庄稼地位置比较特殊,土地紧靠拦水坝,牛拉大车必须翻过大坝才能通到大路,如果大车犁地施肥都无所谓。而一旦午收或秋收大忙季节,需要“滚网”装车的时候,这处一上一下一拐弯也就最能考验这些黄牛们的拉车技巧和气力了。稍有不慎,不仅会翻车,更可能伤了牲口伤了人。

 

而我们的“老祀牛”和“大老犍”在拉滚网车经过这里时,简直像是在“表演”。出了庄稼地首先是上坝子,这里坡度比较陡,大车空车都又笨又重,更别说装载的像小山一样的“滚网车”了。但在这里这一对“黄金组合”却毫不在乎,上坡更是轻轻松松。人们常上坡难下坡更难,对于一辆装载的如同大草垛一样的“滚网车”尤其如此。大车从大坝上下坡路很陡,而在下坡的尽头又有一个急转弯才能上马路。不少大车吃亏也就吃亏在这一个急转弯上。大车笨拙又没有刹车等装置,满载着巨大的“滚网”直冲下去,在急转弯的地方,牛能转过去,大车常常不是斜翻过去,就是没来得及转弯,冲进路边的干沟里去了,而且有时候还会导致两条老黄牛砸在大车下。而我们这一组“黄金组合”过这里的大堤,不仅轻松自在,更常常就有一种表演的性质,常常是两条牛拉着巨大的“滚网”大车,旁边还有好几个生产队的男女社会在呐喊助威,像“啦啦队”一样。而这也应该是这对牛最神气、最风光和最有尊严的时候。

 

随着木制的车轱辘开始上坡,不用力已经寸步难行了,这时候,老祀牛的尾巴开始上扬。这仿佛是一个信号,大老犍一看到老祀牛开始用力了,仿佛觉得自己应该“怜香惜玉”了。这时就见这头异常凶猛又壮实无比的大老犍,尾巴一扬又左右拧动,低声的吼叫一声,四蹄常常把路面踩出几个深坑,大车即开始向坝上运动了,速度也越来越快,也根本不用老祀牛用力,只是跟着走就行了。而在下坝之时,两条牛配合的更是默契,并不是像其他牛一样加快脚步,随着下坡的大车下滑,而是依旧不慌不忙向坝子下行走,当大车满载着“滚网”向车前的两条牛压去,两条牛还是不慌不忙,并用屁股死死的顶住下滑的大车,硬是让大车放慢了下滑的速度。而等到急转弯的地方大车已经停下来了。两条牛同时尾巴一扬,巨大的车身稳稳的转弯并上路了。看到这一幕的不少车把式都不由得赞叹,这一对牲口肯定是神仙而被罚下凡间的,不然它们怎么会如此聪明?

 

这对牲口不仅很有威望,更是名声在外。这也给它们增加了额外负担。那时候向下没有汽车,办喜事接新娘子拉板车又有点太寒酸,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这些牛拉大车。而我们生产队的这一对“黄金组合”就成了村民们的首选。开始是义务的,后来眼看上门来请的人越来越多,甚至牛头上的红双喜接连不断,队长就有点心痛了。规定,再请这一对牲口接新娘子,除了要请“车把式”吃席外,还要给两条牛两块豆饼。以备犒劳。就是这样,来请它们的还是络绎不绝,最后甚至其他公社也慕名前来了。可以说,那些年我的故乡结婚的,新娘子基本上都是它们接来的。有村民甚至打趣的说,它们俩接来的新媳妇深了我们那里一代人。

 

上世纪没有电脑手机,也没有“网红”和“粉丝”的说法。换到今天,它们配合拉车的绝技不仅会爆红网络,收获数不清的粉丝的,甚至会成为“牛坚强”或“网红牛”。但是,现实中它们的命运不仅非常的凄惨,更甚至是一种悲怜。记得那老祀牛和大老犍一直在生产队坚持到最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责任田到户了,这一对老伙伴也只好分道扬镳,各自有了各自的新主人。但老祀牛因为年龄偏大,不能干活又不能生育,过了没多久就被主人宰杀了。而失去老祀牛的这条大老犍性格更加暴烈,没有任何一条老黄牛可以与它配对拉车或耕地,虽然它有满身的力气,但却“上不了套”,一“上套”不是发疯一样的横冲直撞,就是咬人踢人。连上了年纪的老车把式对它都摇头叹息。因为它光吃料不干活,谁拿它都没办法,最后就被主人卖给了一家烫牛肉汤的,而杀牛宰牛也再不用报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