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书屋”能否做大做强?
(2017-07-07 08:38:21)“共享书屋”能否做大做强?
朱少华
记者宋爱华报道:近日,拱北街道春泽名园社区共享书屋在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珠海本土作家李一民获知后为书屋捐赠了480册《沧桑寻梦》。目前该书屋有各种图书3000册,将在暑假面向全市读者提供借阅。(据7月6日珠海特区报)
自从共享单车风靡我们的社会后,“共享”也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热词。继共享单车后,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几乎每一种“共享产品”出来后,都能引起社会的一片轰动。而在这样一个有利的大环境下,珠海一些有识之士,审时度势,又自行投资,并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适时推出了这样一种旨在打造“竖向珠海”的共享书屋。这一举动不禁令人耳目一心,更受到社区居民们的广泛青睐和欢迎。正因如此,拱北街道春泽名园社区的这家“共享书屋”刚刚启动,其他一些社区已经有所行动,都在准备着把“共享书屋”大肆推广和普及呢!
“共享”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一件东西一个人使用,同样的价值,同样的投入,也可能是“忙半年闲半年”,甚至忙的没有闲的多。而引入“共享”之后,虽然还是相同的价值和投入,利用率就会大大提升。不仅如此,人们通过“共享”,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情,对提升社会温度、打造城市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都能产生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社会搭建共享平台,提供共享资源,再给群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优质生活外,更能让群众节约大笔的资金投入。因此,如能科学的认真的念好“共享经”,不仅能利国利民,对我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显著作用。
而现在珠海打造这样一种“共享书屋”起作用和意义更不容小觑。事实上,随着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等高速发展,人们在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方便的同时,我们传统知识的“聚散地”书店和图书馆等,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可以看到现在许多人不是沉迷于网络,就是捧着手机当上了“低头族”。这样的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虽然便利,但也滋生出许多的问题,除了身体遭受危害之外,更有许多不良信息和电子游戏,在蚕食着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渠道几乎是利害参半,更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弊大于利。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认为,传统的书本和书屋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佳渠道。珠海的这些书屋、图书馆的建成,并赢得了这么多的读者青睐,就是一种阅读意识的成熟,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渠道上的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大势所趋。
应该说,传统的书屋图书馆本身就有一种“共享”的属性。现在作家李一民、吴金顶、张伟源等又在这种“属性”上迈出了更进的一步,书屋不仅可以购书看书,还可以书友现场换书,开展阅读分享交流。更可以捐献出自己的藏书,用于书友们调换和交流。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把一个书屋的资源,变成整个社会的资源,并把这种巨大的资源用来进行“共享”。从个人来说,也许只需要投入一本书的资源就可以共享整个社会的庞大资源。人们在“共享”图书资源的同时,还可以相互交流探讨,形成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阅读兴趣。也就构成了实实在在的“书香珠海”。
图书也可以“共享”,普及以后,还可以形成“图书银行”,可以链接社区、银行、培训机构、商业机构等社会资源,并与他们开展合作。这样的作用和效果,不管是从前景还是“钱景”来看都值得点赞和支持。难怪发起人们在网上一公布消息,就让一些出版机构立马前来。能把书屋建成“共享”是一种智慧。而能把这种“共享”也建成一种公益性很强的庞大产业,形成自己的阵地,并让城市和社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不仅是智慧,更是胆识和一种担当。
http://www.zhuhaidaily.com.cn/text.php?ud_key=17068&ud_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