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要充当“圈”中的“余则成”?
(2016-03-30 10:40:32)何必要充当“圈”中的“余则成”?
朱少华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亲子沟通有了更多平台,不过,与此同时,父母们也在遭遇尴尬,比如,虽然成为孩子的微信好友,可不知什么时候,却被孩子屏蔽了朋友圈信息。这几天,厦门的叶女士就颇为担心,原来每一两天,她便能看到儿子更新朋友圈的信息。可是,最近一星期儿子的朋友圈纹丝不动,这让她有些忐忑,她忍不住给儿子挂了电话,听到儿子报平安她才安下心来。不过,昨天小姑子的到来揭开了叶女士没看到儿子朋友圈更新信息的秘密——原来是自己被屏蔽了!(据3月29日海峡导报)
不仅是这位叶女士感到委屈,几乎所有同业女士有相同遭遇的家长都赶到了无比的伤心。孩子们这是怎么了?家长们利用微信朋友圈,深入其内无非是为了关心孩子们的思想动态、社会交往和言行举止,既能对孩子们进行监督和沟通,又能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亲情互动,这也是一种权利更是理所当然的。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孩子们屏蔽了。对家长们来说,无异于断了线的风筝,怎么得了?怎么得了哟?
凡是有了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孩子上到了中学、高中,正值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家长都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和“矫正欲望”。希望孩子能对自己言听计从,更希望孩子在家长面前成为透明的“玻璃人”。于是,也就急切的希望知道孩子的一言一行,并适时的予以“矫正”。家长“打进”孩子的朋友圈内,名为亲情沟通,实质上就是一种监督,在一些孩子看来甚至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孩子们之所以屏蔽家长,是一种无奈,更是想摆脱这种监视,向往着从思想上行为上做一个“自由人”。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圈子,是圈子就有一定的排他性。而微信中的朋友圈这种特征更明显。上了中学以上的孩子,他们思想活跃,言行任性。特别是在他们自己的一帮圈子之内,言行举止更加的随便,甚至是放荡不羁。这在家长们看来似乎有点出格,但却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果家长“潜伏”其中,不是由不得要批评几句,就是等面见孩子数落一番。即使不批评不数落,心里面也会“不痛快”。孩子们屏蔽家长,也正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为自己保留出更适宜自己和小伙伴们“自由”的空间。
按照我们的传统习惯,这也许就是一种苦心,一种爱。但对现在绝大部分孩子来说,这却是压力和负担,甚至是家长对孩子缺乏信任一种现象。而实际上这样一种形式爱,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是不是有帮助呢?许多事实证明,这种以巨大压力凝聚的爱不仅无益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可能弊大于利适得其反。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要培养和造就孩子,就必须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要鼓励,更要让对自己充满自信。正因此,我们何必要强迫自己,充当孩子朋友圈中的“余则成”。让自己轻松更给孩子以轻松自由的成长空间,不好么?
http://news.xmnn.cn/xmnn/2016/03/29/100027069.s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