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状”不要又成“放空炮”
(2016-03-09 07:42:44)“军令状”不要又成“放空炮”
朱少华
今日上午四川省代表团全体会上,四川省长尹力在回答德国记者关于扶贫工作的提问时表示,如果到2020年,四川摘不了“穷帽”就摘“官帽”。(据3月8日新京报)
新官上任三把火,尹省长的“三把火”不仅烧向了扶贫,烧向了国外,也烧向了自己。现在距2020年只有短短的四年,也就是一届省长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一个省几百万群众的“穷帽”摘去,谈何容易。但是尹省长的这个话说出去了,公众在高兴和激动之余,禁不住又产生一种担心,尹省长的这个目标媒体将其解读成“军令状”,是“军令状”就不能那个当儿戏。作为一个省长,面对的又是国外媒体当然不是儿戏。可是能达到当然再好不过,如果达不到怎么办?谁来摘去尹力的管帽?又有谁来监督和保证?
笔者有这样的担心当然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在我们的两会上立“军令状”也不什么新鲜事了,几乎每年都有。但又几乎回回都成了空炮,更没有人追究,虽然有记者提出,但也多半都是不了了之。最“著名”的就是2014年治理雾霾的“军令状”了,在2014年初,有超九成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空气污染治理,至少15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力保蓝天的“军令状”,在一些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力”“铁腕”“最严格”等强硬措辞屡见不鲜。
然而到了一年以后,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在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9.9%,未达标的城市占90.1%,这15个签定军令状的省市几乎“全军覆没。但在后来的两会上,除个别省市对目标没完成的情况作了解释说明外,绝大多数地区对此避而不谈,甚至沉默失言。完全没有了当年立“军令状”时的豪情和潇洒了。而“军令状”也成了“放空炮“的代名词。
对于一些存在的问题,省长市长们敢在“两会”上,面对国内外的媒体记者立下“军令状”,这当然是好事。但俗话说“军中无戏言”,敢在“两会”上发声更该是“一口唾沫一个钉”。但是,“军令状”立下了,过后不管兑现与否,通通不了了之了,这不仅缺乏“军令状”的严肃性,更有损官员们的公信力。试想一下,一个官员在“两会”上说话都不算话,往后他们的话语还有谁信?他们的行为又怎么能服众?
省长立“军令状”摘“穷帽”鼓舞人心。而要让这个“军令状”更有权威,更具公信力,相关部门不妨认真监管起来。当年马谡失街亭之所以被斩,就是因为“军令状”,诸葛亮之所以成千古名相,也就是拥有强大的威望和公信力。强化监督,让省长市长们不“放空炮”,兑现“军令状”,既是给官员们施加压力,更是对群众和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