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卖官是怎么“上市”的?
(2014-08-18 06:37:52)朱少华
茂名案涉案人员职位之高、数量之多、性质之严重,在广东乃至全国罕见—。茂名原市委书记周镇宏和其继任者罗荫国、原常务副市长杨光亮、原副市长陈亚春、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育英、原市委政法委书记倪俊雄等人“落马”,涉案人员包括省管干部24人、县处级干部218人。茂名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负责人无一幸免,波及党政部门105个,其中159人涉嫌行贿买官。(据8月17日现代金报)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卖官现象并不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而是公开的秘密,甚至于明码标价。有些热门岗位甚至还可以竞拍,谁出的钱多就属于谁了。以至于这里的市委书记一班人等,很难说得上一个地方的行政官员了,而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人家提着前来要求购买股权,于是。名为市委书记的“董事长”一声令下,召集“董事会”一叽咕,就把相应股权转让了,但“收入所得”并不是“公司”所有,而是几位“独董”,按“股权”大小,各下各的腰包。
堂堂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之所以成了“上市公司”,就是因为各自的权力及大量的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成了他们私家皮包中的商品,他们不仅可以肆无忌惮的销售,不受任何监督,更没有任何的约束。以至于“卖官”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在这里不仅成了公开化、正常化的现象,更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调动”。进而形成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干部任用“逆淘汰”的现象。
因为市委书记在上面开起了“大公司”,更是因为下面大大小小官员们头上的乌纱帽都是花了大价钱的。“商品经济”的特点当然就是为了“盈利”。于是,上面有市委书记的“母公司”罩着,下面的官员又纷纷办起了自己的“子公司”。更因为“母公司”又要收取“子公司”的大量“管理费”,吃人家的嘴软,更是对“子公司”的继续卖官现象,不闻不问,更没有任何理由去问。这也就形成了茂名市官场“产销两旺”,生意更异常火爆的奇怪景象。
在茂名官场卖官失去监督,更没人监督的这样一种情形下,官员的职业道德已经失去了底线,为了买官,有的人不惜债台高筑,有的人情愿从银行抵押贷款。更有的人为了买官不惜一切。再这样一种情况下,买来的官当然不可能就是为了“为人民服务”。而要为了还清债务并有所盈利,当然就需要继续把权力出租,把老百姓的权益继续兜售。由此可见,这里不仅成了“上市公司”。更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并进行更为腐朽的恶性循环。
这里的市委书记之所以成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正是因为其权利的无拘无束,更无所谓惧。而不管市委书记当“董事长”的“大公司”,还是下属官员各自开设的形形色色的“小公司”,他们所经营的“商品”都是公众利益和社会权益。所危害的更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根本利益。在反思如何来约束“一把手”权力,怎样才能把这种权利真正关进笼子里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他能大肆卖官,那么他的官又是怎么得到的?为了自己的官,他出了多少钱?又是从哪里买的?
http://news.sohu.com/20140817/n403507670.shtml?ads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