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上大学的思维该寿终正寝了
(2013-09-03 06:24:28)朱少华
今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槐树店路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据9月2日成都商报)
如果用玲玲爸爸这种“功利性”的思维来核算女儿上大学账,这无疑是一个“失败的投资”。不仅玲玲爸爸是这样想,当今社会上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思想。孩子高中毕业已经成人,这时候如果让孩子出门打工或在家劳动,收入将看得见摸的着的。而要继续上大学,要交纳昂贵的学费,要“白白的”承担几年的生活费不说,大学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还很难说,就是找到工作,也未必比一个普通的打工仔收入高多少。因此如果单从投资这个角度来说,让子女读书上大学无疑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不管是过去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是如今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实际上这种读书的思维里都包含着巨大的功利性。在古代,因为读书要耗费巨大的成本,一般人家无力承担。更因为读书也是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因此为了“功利性”的读书在所难免。而在过去很久一段时间,国家根据实际情况,从尊重人才选拔人才的角度考虑,大学生们走出校园,就有国家公务员的岗位在那里候着,那时候,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甚至能改变几代人的历史。因此,“功利性”的读书上大学也是很有必要的。
正是因为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甚至还能升官发财,在一定的时候读书的“功利性”也成了我们社会的共识。更可以说在我们社会里绝大多数上大学甚至考研读博,冲的就是巨大的“功利性”去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才和知识的饱和,过去的那种“功利性”已经不存在时,许多人就感到“吃亏了”或“上当了”,似乎读书上大学,家里为此投入这么大,就是为了能够一朝改变命运,拥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既然命运也改变不了,“黄金屋”和“颜如玉”都不可能兑现,那读书上大学还有什么用?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不仅早已经不稀缺,甚至更早已经不算什么人才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实际上只能算着一个普通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了这种素质,才有资格投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竞争。更可以说,上大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不一定能得到“黄金屋”“颜如玉”,但没有知识不上大学,这些东西连希望的资格都没有。现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我们的香港澳门深圳等地,所有的工作岗位几乎没有文盲及大学以下学历的容身之地,原因也就在于此。
因此,像过去那种带着巨大“功利性”读书上大学的思维必须改变了。我们投资给孩子上大学,并不是将来要获得什么收益,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社会公民,因为没有这种素质,将来就不能工作,无法参与社会竞争,更得不到理想的生活。让孩子上大学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孩子应有的权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大势所趋。因此,那种“功利性”上大学的思维该寿终正寝了。
http://news.sohu.com/20130902/n3856073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