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侦破朱令案又搞成“指令性任务”
(2013-05-08 06:01:47)朱少华
3日,美国白宫网站上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至5月6日16时04分,朱令案白宫官网请愿量突破10万人。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签名人数达到10万人,白宫就要进行回复。清华大学学生朱令于1994年、1995年遭人两次蓄意用致命化学物铊下毒,由此导致其终身瘫痪。有迹象显示其室友孙某有作案动机,而且有机会获取此致命化学物……也有资料显示孙改了名字并通过婚姻造假进入美国。为保护我们公民的安全,我们吁请政府开展调查,并将孙驱逐出境。(据5月7日郑州晚报)
按照我们的习惯,一个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引起了众怒之后,作为身在漩涡之中警方都会立马采取行动,这时候一般都是领导重视,紧锣密鼓的成立专案组,本来已经撤销的更应该改马上恢复,马上抽调精兵强将,马上组织和搜捕嫌疑人,已经有了嫌疑人的更要立马加强审讯。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案件已成“指令性任务”。案子破了,可以立功受嘉奖。案子还破不掉,相关人员就要受处分。这样的案例很多,当年的赵作海强奸杀人案如此,浙江的张氏叔侄案也是如此。后者不仅调来了精兵强将,连当时赫赫有名的“女神探”都劳驾了。
毫无疑问,朱令案现在正是走在了这样一个关口。案件发生距今已经将近20年,虽然曾经有过“嫌疑人”,甚至离案件告破“只有一层窗户纸”。但终因种种问题,案子搁浅了,“嫌疑人”也释放了,虽然案子没破,但警方还是已经宣布“结案”。但是没想到现在的朱令案又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不仅在国内社会纷纷扬扬,更是在大洋彼岸掀起轩然大波。案子已经造成了国际影响,北京警方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而最有可能的时,立马恢复这一案件的调查侦破工作,恢复或重新成立专案组,加大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力度”。
现在看来这个案件的意义非同小可。案子不破,不仅更朱令的亲人没法交代,对全社会,尤其是美国的那些义愤填膺的网友更没法交差。同时,20年破不掉一个投毒案这对北京警方来说更没面子。能把这个案子迅速告破,既是一场最好的危机公关,当事警察还能够名利双收,更是给北京市的警方长足了面子。
不管是恢复专案组还是加大审讯力度,只要能有助于案件的告破,这样的行为都是无可厚非的。真正可怕的是,有尚方令箭在手,侦破人员有恃无恐,为了获取有价值的口供,会不遗余力甚至肆无忌惮折磨嫌疑人。在这样的问题上不乏先例,
事实上,每一个刑讯逼供案的背后几乎都与“指令性任务”有关,因为“奉命办案”,这些案件往往只重结果,不讲事实证据,甚至只是为了对社会有个交代。现在朱令案已经成了“断头案”,如果这时候再将其当成“指令性任务”,甚至勒令警方限期破案,“病急乱投医”的办案人说不定又会办出什么样的荒唐事。生活需要激情,但工作特别是办案更需要理性,要尊重事实,更不能看脸色看舆论,惟命是从。如果在朱令案中再办出一个赵作海或张氏叔侄,不仅没有丝毫意义,更有损于我们法律权威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