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是神话还是笑话?
(2012-07-16 06:09:50)
标签:
杂谈 |
朱少华
7月12日,合肥一中“创新人才班”、合肥八中“资优生班”被当地教育部门紧急叫停。当地媒体之前的高调宣传一度让外界对这项改革举措充满了期待。据合肥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说,叫停原因是因为两个学校的做法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有关规定。
神童,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感念,甚至有点迷信色彩。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又闯进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一闯进来就像一种超级兴奋极,不仅让数不清的人性情亢奋,更把一些人迷的神魂颠倒。虽然一时间有人害羞羞答答的不愿承认,但所谓的“创新人才”“资优生”大学“少年班”人们还是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就是为了“神童”量身定做的。
到底这些神童们“神”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标准?有什么依据?自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和依据。而基本上都是依照孩子们在某一方面的专长,这孩子记忆力好,小小年纪就能背到圆周率的多少多少位。那个孩子有写文章的天赋,七岁发表文章,八岁获奖,十二岁就能开专栏。于是这些都就是“神童”了。把这些这样的孩子凑在一起,开上一个班,集中学校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专门培养这些“神童”,不仅能创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更能让这些孩子的家长有一种自豪和骄傲感。也可以说一些学校争相开设“神童班”,名为国家培养人才,让“神童们”早一天的“神”起来,实则各有各的“小九九”,更重要的是开设这样的“神童班”无论从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受家长的欢迎程度来说都是“通赢”的。
神童进了神童班是不是很快就能创造神话?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完全是是一厢情愿。事实上很多所谓的“神童”都不过是昙花一现,大多数神童往往在少儿时期很“神”,某一方面很神,但是长大后多趋于平常,有的甚至还不如常人?就那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中科大少年班来说,有不少人进入少年班后不久,就感到学习课程特别的吃力,甚至还有人萌生过退学的想法,而更多的人都被头上“神童”的帽子压得抬不起头。而在今天看来,这些当年所谓的“神童”现在已经完全恢复了普通人的面目,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如普通的大学生。
因此,一些学校大办各种各样的所谓“神童班”,不仅是在浪费资源,会给学校造成一种资源上新的不公平,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侵害,在社会效益上更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所谓的“神童”不是神话而是笑话。初中学生正是思想极为活跃身体发育异常迅速的时候,这个年纪的孩子只有让他们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让他们自由的暂露头角,做到出类拔萃。才能够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如果一味的给他们“神童”帽子,送上了“神坛”,不仅不是培养天才,更是在扼杀人才。教育部门及时叫停这样的“创新人才班”和“资优生班”,实在严肃国家政策,从某种方面说也是在拯救这些被誉为“神童”的孩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