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桥热电厂被关停有什么“难言之隐”?
(2012-07-13 06:40:48)
标签:
杂谈 |
朱少华
7月4日,山东原属魏桥集团旗下的滨州工业园热电厂被关停,媒体称关停该电厂的原因是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精神。而根据资料显示,滨州工业园热电厂本身较为注重环保和减排问题,该厂也不在山东计划淘汰的名单内。(据7月12日新京报)
在当今社会环保问题是最能牵挂人心的。如果是这家企业污染严重祝福一声令下予以关停,想必一定会得到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但是位于山东魏桥集团属下的滨州工业园热电厂被关停,不仅没有得到喝彩,网上网下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声。更有的直言不讳,这完全是电霸与权力相互勾结,联合导演下的一出“逼宫”大戏。魏桥的转让,不是什么“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精神,顺利完成减排目标”。而是被逼无奈下的万不得已,甚至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而已。
按说一般污染企业被关,都是各种排放指数不达标,经济效益差改造无望,在政府部门的压力之下只能是关停的。但是这里的热电厂不仅一贯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电厂还于2007年8月起陆续投资3050万元的“电石渣-石膏湿法”脱硫系统也通过了环保验收。更况且热电厂于2002年才开工建设,总投资达7.3亿元。其热电业务的毛利率2010年和2011年前9个月分别为24.18%和23.51%,属于优质资产,现在正是企业创造效益的黄金时刻。魏桥集团却突然将其转让了。更奇怪的是当时总投资7亿多,现在却6.985亿元低价转让了。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虽然今年山东将淘汰32.55万千瓦电力产能,涉及11家企业的19个小火电机组,但是这家热电厂却并不在淘汰目录中。种种反常的现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魏桥集团为什么要这样忍痛割爱?当地政府又为什么这么“热心相助并大力支持”?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苦衷和“难言之隐”?
人们一定还记得不久前的一条新闻,就是这家魏桥集团的自备电厂,不但为集团旗下企业供电,同时也通过自建电网向其它企业供电。不管是工商业用电,还是居民用电,他们电价都比国家电网低1/3以上,这是个什么概念?一家企业老板曾经说,“国家电网的电8毛多一度,魏桥集团只要6毛多。”他们的企业如果用国家电网的电一个月的电费要2万元左右,而用魏桥集团的电则只需要12000-13000元。“如果是大工厂,那差得就更多了。”这也就意味着用上魏桥集团的电对企业和居民来说都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开放电力市场,那么魏桥集团无疑将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在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同和大力支持下,这家热电厂也成了当地国有电力企业的眼中钉肉中刺,近几年,魏桥集团曾与国家电网下属山东电力公司发生过多次激烈的冲突,其中既有在政府层面的“文斗”,更有在2009年双方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武斗。
可怕的不仅仅是这一家热电厂,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山东等地,类似于魏桥热电厂在自给自足情况下又向社会供电的企业就有很多家,电价也无一例外的都比电价低很多,更有很多地方的很多企业蠢蠢欲动,纷纷前往魏桥考察,如果这个“魏桥模式”形成一种蝴蝶效应,那对国有电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虽然在很多次的文争武斗之中魏桥都取得了胜利,甚至在表面上还能和国有电力“平起平坐”,但内里是这样一种残酷,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现在魏桥热电厂市场竞争完胜,冲突中“文争武斗”也一直占上风。但还没有来得极品尝胜利的滋味,就被人家击败,而且是彻底击败了。一家受老百姓普遍欢迎,更让社会大受实惠的热电企业就这么跨了,垮的不仅让人伤心,更让人五味俱全。因为它的民企身份?还是因为它的价格偏低,影响了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应该给老百姓一个解释,尽管怎么解释也难以让人信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