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成败都在一个“品”字
(2012-01-29 15:20:30)
标签:
杂谈 |
“小品”成败都在一个“品”字
老鬼
2012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为7个,与鼎盛时期的16个相比在衰落。1月28日,总导演哈文表示,语言类节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场的推动。她表示,今年恰逢央视春晚30年,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在春晚缺失是最大的遗憾。(据1月29日北京晨报)
春晚刚过,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事实是,春晚节目中的重头戏“小品”已经今非昔比了。在过去看晚会就是看小品,而看小品就是看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而随着陈朱二人的隐去,赵本山逃出江湖,几天几位知名的小品演员走的走,故的故。特别是在春晚的舞台上小品似乎也已走上相声的老路,主菜已经变成鸡肋。更有可能鸡肋的位置都难保了。
但是,事情又让人感到很费解。就是在目前小品节目市场萎缩下滑的时候,几家电视台播放的春晚小品节目回顾收视率却异常的火爆。在网上更是一样,陈佩斯的《吃面条》赵本山的《白云黑土》黄宏的《超生游击队》等更是让人百看不厌。而这些小品种的经典台词直到现在还是活跃在人们的口头文化中。小品又热又冷,冷中带热,让人百感交集。有人认为小品变冷主要是因为赵本山的退出。这实在有点高估了赵本山,更低估了小品的魅力。
其实,小品之所以走到了今天的败落,不怪赵本山的退出,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等更不可能有回天之力。问题的症结恰恰就是在一个“品”字上。如今的很多小品说是小品,其实就是一个笑话,甚至就是几个明星在一起“逗嘴皮子”,没有文化内涵,没有深刻意义,更美有一定的品味。比如近几年的赵本山小品,就是东北人的“逗你玩”,就是段子里的脑筋急转弯。如此初看起来还有一点新鲜感,还能笑出来。而年年一样,明星一出场就是那一套,让观众如何还能提得上兴趣?
实际上小品是一种艺术的高度浓缩。有思想,有情节,有内涵,更能包容一切艺术形式的精华。赵本山可以把东北大秧歌溶进去。潘长江也可以把歌舞杂耍等揉进去。陈佩斯甚至还把魔术插了进去。这些艺术形式渗透到小品中,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反而把小品修饰的无比完美光彩照人。这就是因为小品还有一个深刻的小心,有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品”字。对人有所启迪,让人笑过之后有所思考。
而如今的小品剧本,似乎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腐败现象、甚至堕落行为都是禁区,不能碰更不敢碰。对待一些社会上的鸡毛蒜皮问题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如此唯唯诺诺观众如何爱看?比如这些年小偷偷出贪官,抢劫劫出贪官,二奶争风吃醋咬出贪官。贪官艳照门,日记门,聊天门,雷语门等等,题材鲜活,演员能够发挥的空间更是很大。但是这些东西春晚上不能演不敢演。连这届春晚的总导演哈文也说,春晚就是让老百姓364天忙碌,这一天要尽情玩尽情乐。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一小撮”贪官污吏。既然是这样,还在乎什么小品?不敢触及生活,不敢面对丑恶,没有讽刺嘲笑,这样的小品还能称之为小品吗?
几年前相声下滑,有相声艺术家就叹道,相声的滑落其实就是剧本的滑落,一个包袱甚至都被许多个条条框框所限制,失去了讽刺的相声还能有什么生命力?现在这一幕又降临到了小品身上,这是巧和还是不幸?而放眼再看看我们的整个文化市场,除掉“革命历史”就是清宫,就是穿越。现代的不是怀旧,就是“将爱情进行到底”,至于挖掘现实题材反腐倡廉的几乎没有。电视是这样,电影更是如此。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几乎无人敢碰现实题材。大“品”是这样,小品现在的处境完全的正常的。而这种状况不改变,即使春晚满台都是赵本山观众也难满意。因为小品没“品”了。看这样的小品还不如看苍老师的“纪实片”来的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