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心太强的院士评选已让权威失色
(2011-12-10 07:05:26)
标签:
杂谈 |
朱少华
从44人到12人,再到最终的3人,在今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选的院士中,工程管理学部最终成为人数最少的一个,也是相比上一轮候选人淘汰率最高的。此前,这个学部曾因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候选人云集而饱受争议。昨天,中国工程院公布54名新当选的院士名单,来自企业的当选院士人数最少,而政府高官或曾经任职的高官全部落选。(据12月9日北京晨报)
用“轰轰烈烈”来形容最近几年的两院院士角逐和评选毫不为过。最近几年来不仅参加两院院士角逐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参加人员的“档次”更原来越高。从大型知名企业的老板高管到高等学府的校长书记,从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到一些退离休的专家学者等,几乎应有尽有。在“竞选”手段上更是各显神通,有在网络上大造声势的,有进行各种各样的公关的。就在此次更有虚报材料送礼拉票的。无论是官员还是知识分子都把能当上院士当成了自己人生的最终目标,可见院士的头衔是多么的炙手可热。
两院院士原本是代表中国科学的最高水平和权威的,但是近年来留个社会的映像却是水平不足,权威有余。不少院士也总是以院士和领导双重身份出席各种仪式和典礼,甚至像明星一样整天飞来飞去,穿梭于各大城市,出席鉴定会甚至收取“出场费”。而社会上许多企业单位也往往把院士的挂名或者顾问当成自己的金字招牌。社会膜拜和礼遇更使院士们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而院士头衔对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诱惑更越来越强。有人这样说过,即便是省长部长年长一旦退休就可能“人走茶凉”,而院士不仅不会,甚至还会像美酒一样,越陈越香。于是不少与科技有些瓜葛的高官也把当院士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于是参加院士评选也同“国考”一样,人数不断翻番,淘汰率更是不断上升。
高官和高管们参加院士的评选,只要条件相当水平符合本来也无可非议。但事实上不少人想进入院士队伍并非为了科学研究和创造,而就是带着很大的功利目的的。比如一些高官和高管,他们平时工作很忙,水平也有限,根本无法顾及一些科学研究,甚至连参加一些会议都分身无术。他们之所以角逐院士评选,看重的也正是这块牌子的“含金量”。而社会和群众之所以对这些参选者比较敏感甚至反感,也正是看清了一些人的功利目的。没有院士的头衔并不影响科学研究,袁隆平曾经被数次挡在了门外,但他的超级稻还是如期研究出来。一些高官高管本职工作尚且无法脱身,却还热衷于当院士争头衔,为什么?
带着浓重的功利色彩已经让院士的权威失色,人们之所以不愿意看到那些高官高管们评选院士,也就是希望我们的院士队伍能够更纯洁,更具有中国最高的科技水平和权威。而不是像最近几年这样,把官员打扮成科学权威,再把科学权威打扮成明星化,整天飞来飞去,签个名报个到,然后数钞票。现在社会上“小姐”的名声已经被卖淫女糟蹋的声名狼藉,“专家”的头衔也已被一些无良骗子败坏的一塌糊涂,而现在院士的荣誉正在被功利性侵蚀,保障院士的纯洁性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