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心理学常识,助力孩子成长。
(2025-02-26 22:13:52)分类: 育儿教育 |
潘多拉效应:越禁止孩子做某事,他们越想尝试。父母越是不让做,孩子越是不住想去做。注意说话方式,多说让孩子做什么,少说让孩子不做什么。
飞轮效应:一开始转动飞轮需要很大力气,但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会继续转动,而且会不停地转动。养育孩子也是一样,一开始的路会很难,但只要不放弃,孩子最终会迎来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吊胃口效应:用好吃的东西引起孩子的食欲,让他们对某事物产生强烈兴趣。这份兴趣是孩子的学习动力。
踢猫效应:一位父亲因为受到老板批评,心烦气躁,回到家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大动肝火,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觉得不服、委屈,转身把气撒到了家里的猫身上,狠狠地踹了猫一脚。坏情绪是会传染的,且往往会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当孩子接受了父母坏情绪后,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南风效应(温暖法则):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了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夏寒”,当父母不再跟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时,南风效应就发挥作用了。
超限效应: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父母的唠叨、指责、抱怨、批评,都会成为孩子的刺激源。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or期待效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的期待值,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你给予孩子的,是正面的肯定和期待,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朝你希望的方向努力。
增减效应:称瓜子、糖果的时候,售货员会先抓一小堆,再一点点添加,比先抓一大把,再慢慢拿走,你心理上要好接受得多。同理,说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先褒后贬”。可以先说一些无伤自尊的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如果孩子在体育项目中有自信心,在学习中也会有自信心,在兴趣爱好上有成就,在学习上也会有成就。如果你给予孩子的,是正面的肯定和期待,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朝你希望的方向努力。
破窗效应:打坏了一扇窗,而这扇窗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不断重复犯错,甚至变本加厉。给孩子立规矩也是,如果父母一味纵容,把规矩当成摆设,就会让孩子不断挑战底线,当规则被孩子打破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形同虚设。只有当孩子一犯错,父母就出来阻止,孩子才能更好地坚守规则。
瓦拉赫效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只要找准自己的舞台,就能发挥潜能,取得惊人的成绩。不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去发现孩子的独一无二之处。
剧场效应: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第二排必须也站起来。你本来不焦虑,被别人带着焦虑了,全民族进入到一个集体焦虑的状态。尊重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别乱卷。
同化效应: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会逐渐接近参照人员的过程,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父母的举动和家庭环境因素,是孩子最初参照的人,以身作则,和提供安全、稳定、自由、固定的学习环境,是让孩子能安心学习的基础。
出丑效应(仰巴脚效应or犯错误效应):太过完美的人给人感觉高高在上不好亲近,而那些会犯错的人反而更加可爱,更被人喜欢。父母如果总是用权威地身份对待孩子,会让孩子心理上越来越疏远,不如让自己不要那么完美,会得到孩子的喜欢和信任。
手表定律:当一个人只戴一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当他带着两块手表,却很难确定准确地时间,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唱反调,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最后什么规矩也立不起来。只有父母教育战线一致时,规矩才能有效立起来。给孩子指明方向,同时也划出了孩子的底线,让制定好的规则,不再动摇。
登楼梯效应:登楼梯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路要一步步走,规矩要一点点立,由小到大,由易到难。
滞后效应:一个现象与另一密切相关现象相对而言的落后迟延,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正面的奖励,他的学习动力就会慢慢减弱。比如,做作业,如果孩子第一次第二次全对你夸奖了,但后面形成习惯,不夸奖,孩子的问题又会出现。父母要保持对孩子的状态及时的夸赞,会让他们持续努力。
花盆效应:人一旦在舒适的花盆中待久了,就会安于现状,不愿开辟新领域,逐渐妥协于“低配”的适应性。学生时代就混日子的人,走进社会后也不会努力。当遇到更大的困窘,因为适应了“低配”生活,他会因为压力选择更低配的舒适,用短暂的快乐暂时麻痹自己。
剪刀效应:孩子儿童时期的一点点差距,经过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到成年后会变得天差地别。父母不一样的行为和指引,最终会导致孩子不一样的结局。
推庄杆效应:人们在坐过山车时,会反复的推压杆,检验压杆安不安全。不断挑战父母底线的孩子,就像检查推压杆一样,需要反复试探确认父母的爱。所有顽固的坏习惯和叛逆行为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热炉效应:无论你是谁,只要接触热炉,就会被烫伤。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适当惩罚,是立规矩的必要辅助手段。教育孩子时,既不能忘记立规矩,也不能忽视惩戒的必要性。
贝勃定律:单方面一味地付出,不但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还会让对方感到习以为常。一味顺从,不放手让孩子独立,最终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巨婴。
懒马效应:如果你可有可无,不出力,不努力,早晚会被他人取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赫洛克效应:适当表扬的效果比批评要好,而批评的效果要优于不给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