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看孩子不顺眼,是一种病
(2024-01-10 11:04:24)分类: 育儿教育 |
你有没有这种感受?和孩子相处时,比起轻松愉悦,更多的是感到焦虑、心烦,看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不顺眼,老想说他。
事实上,这位妈妈的感受,很多家长都有。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家长时常处在看孩子不顺眼的状态,其实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容易导向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习惯以成人的思维看待问题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遭受来自家长的“嫌弃”——
孩子吃饭慢、穿衣服慢、走个路也磨磨蹭蹭,东张西望。
慢节奏的孩子,与忙碌快节奏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于是家长们不得不成天催着孩子快一点、再快一点。
有的孩子调皮捣蛋,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玩水、涂鸦、翻箱倒柜,经常闯祸。
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孩子,容易犯错,给大人添麻烦,所以家长们想方设法让孩子听话,严厉禁止“出格”行为。
在学习上,辅导作业成了家长最头疼的事情,很简单的知识,孩子就是学不会,错过的题,还会反复错。
失去耐心的家长,忍不住批评、数落孩子,不理解孩子怎么这么笨。
对于孩子的这些表现,家长的“看不顺眼”和怒火,根源在于习惯用成年人相对高阶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在这些问题上,如果家长总是看孩子不顺眼,而去指责、限制孩子,会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阻碍孩子的探索行为,也会破坏孩子的自信心。
只有当家长把认知调整到和孩子一样的水平,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更加客观、平和地看待问题,让孩子能够按照生命内在的节奏自然、充实地成长。
如此,家长才不会那么急躁、情绪化,而是可以耐心地陪孩子去练习、学习,慢慢进步。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期待逐渐增加为人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
孩子小的时候,偶尔犯错、表现不好,家长还能做到一笑而过,觉得毕竟年龄还小,可以原谅。
而随着孩子成长,家长的期待也日益增加,对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容错率越来越低。
这就会导致,当孩子的行为表现没达到自己的期待,家长容易感到失望、生气、看孩子不顺眼。
合理的期待能够推动孩子进步,但如果家长期待过高,就很可能演变为一种挑剔、严苛的教育方式,破坏孩子的成长动力。
心态不对,看事物的眼光自然也不对,就像带着有色眼镜,镜片自动过滤了孩子好的一面,留下的全部是问题、缺点、不足。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接纳,好像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
有人问,父母的高期待是怎样一种体验?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
“你只有考一本的能力,他们却希望你能考北大清华;
你只想好好活在当下,他们却为你指引了长长的未来;
你也许只想好好学习,他们希望你好好学习更要好好实习;
你累得怀疑自己的目标,他们却告诉你如果不努力就会变成他们那样;
你做想做的事,他们在乎的是做了这件事后对你的学习你的职业人生是否有利;
你能力有限,又不得不因为他们自己的遗憾而努力做得更好,终于有一天,你好想说,我只想做我自己。”蔡康永曾说:
“对小孩来讲,父母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变成父母要他变成的人。”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都可以理解,只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本末倒置。
期待孩子越来越优秀,前提是充分地接纳孩子、爱孩子,看见眼前这个孩子的真实模样。
即便他还不够好,也愿意给他全部的爱,懂得欣赏他的闪光点,陪着他一起成长、进步。
而不是一直拿自己想象出的“完美孩子”的样子,去挑剔、否定眼前这个孩子。
因为无论何时,爱和接纳,才是最能滋养孩子内心,激励他积极向上的力量。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再愿意乖乖听父母的话。
他们渴望独立自主,自己做选择、做决定,这会让他们感到一种掌控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也是重要的内在需求。
孩子的路只能他自己去走,家长的经验也是有限的。
弗洛伊德说:“孩子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与父母的分离。”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当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不要以为自己已有的经验就是金科玉律,孩子一定得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规定来。
日常生活中,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地倾听,只要孩子说得有道理,就可以采纳,让他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并承担相应后果。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孩子分析利弊得失,但还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和孩子产生分歧时,家长懂得和孩子好好沟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孩子会感觉自己被尊重,也会更信任父母,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如果你总是看孩子不顺眼,可以看看是否是因为上述三点原因。
做善于反思和学习的家长,用爱和包容的心,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和孩子一起进步,才是教育最好的状态!
前一篇:复习
后一篇:培养孩子学习专注力的10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