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了,又一批小朋友进入了幼儿园,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集体生活。没有了爸爸妈妈在跟前,少了爷爷奶奶的呵护,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连玩具也是自己不熟悉的,对小家伙来说,实在是个挑战。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开始出现,哭与闹成为他们发泄的出口。不过,也有一部分孩子表现出奇地“镇定”,他们虽有些不知所措,但却不哭也不闹,该吃的吃、该玩的玩,该睡的睡。父母们又开始担心了:他是真的没事呢,还是自己一个人把压力扛?
http://s4/middle/62eb4a73g74be6a0ecb33&690【南都】" TITLE="入园新丁,有点焦虑 【南都】" />
指导专家
黄家良,众慧整合艺术自疗中心首席导师、注册自然医学医生、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
开学了,又一批小朋友进入了幼儿园,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集体生活。没有了爸爸妈妈在跟前,少了爷爷奶奶的呵护,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连玩具也是自己不熟悉的,对小家伙来说,实在是个挑战。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开始出现,哭与闹成为他们发泄的出口。不过,也有一部分孩子表现出奇地“镇定”,他们虽有些不知所措,但却不哭也不闹,该吃的吃、该玩的玩,该睡的睡。父母们又开始担心了:他是真的没事呢,还是自己一个人把压力扛?
黄家良表示,不理别人、自己在一边哭、闹是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常有的反应,是正常的。大部分小朋友经过一两个星期的过渡,就可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即便有抵触上幼儿园的情绪,也不再哭闹。所以家长不用过分担心。而事实上,即便是刚入园的小朋友,也不是整天都哭和闹的,经常是父母送的时候哭,父母一走,他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比如吃饭、玩玩具等。下午父母去接时,一般就高高兴兴回家了,见到父母就哭的也较少。而在入园的前一个星期内,小朋友的分离焦虑表现严重或反应不大的话,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找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孩子就能较快地适合幼儿园的生活。
■对策
应付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每天哭闹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累为止。黄家良表示,原因有以下三种:
●孩子与父母的互信关系差
平时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信关系就比较差,孩子对父母不信任、或信任度不高。造成的原因有多方面,生活中答应孩子的事没有做到是一种,再有就是在平时的言谈中,父母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 送你去幼儿园是一种惩罚。比如:你不听话,我就送你去幼儿园,让老师管你;你不听话,我明天就不去接你了……给到孩子的印象就是——— 幼儿园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呆在里面,当然也就是一件恐怖的事了。
专家建议:
1、从现在开始,给孩子传递去幼儿园的正面信息,比如:小朋友们大了,都要去幼儿园学知识学本领的,送你去幼儿园是为了学到更多本领,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你了、不要你了。
2、答应孩子的事要做到。而在孩子入园的头一两个星期,父母要注意的是,答应了孩子4点半去接他,就一定要4点半去接他,因为,对孩子来说,过了4点半还没看到人,对他来说每一分钟表都是漫长的。
●试探家长的底线
这是头一两个星期孩子哭闹严重的另一原因。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是不愿去幼儿园的,因为幼儿园没有家里舒服,得到的关注与照顾没有家里多。有的孩子就会一种较极端的方法来试探家长的底线,哭闹、甚至编造称肚子痛等理由,以达到不去幼儿园的目的。
专家建议:
黄家良表示,这类型小朋友比较少,也易辨认,方法是:你不答应他,他很快自己就没事了。对这类型小朋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坚持送他去幼儿园,否则后患无穷,这个“后患”指的是他不去幼儿园的借口会越来越多、次数也会越来越频繁。
再有,就是多鼓励他。问他在幼儿园有趣的事,或者给他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让他觉得幼儿园是很好玩的。
●老师对孩子不友善
上了几天幼儿园后,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去,但又说不出什么原因,这个时候家长要考虑的一条就是:是否老师对孩子不友善。不少小朋友在幼儿园受了委屈或得到了不友善的对待,回到家后也不会跟父母讲,因为他不知怎么讲好,很多时候,老师不会直接地对着他吼,但他就是感觉到老师不喜欢他、甚至漠视他等等,对一个小孩来说,这种感觉是很难表达清楚的。如果跟父母沟通较少的孩子,就更严重了。
专家建议:多关心孩子、观察他的情绪,及时了解他的感受。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直接跟老师沟通,如果改变不了的话,只能转学。
■贴士
孩子没“反应”,不代表没问题
有的孩子分离焦虑并不明显,即便跟父母分离了,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也不哭、不闹,该玩的时候玩,该吃的时吃,该睡的时候睡,表现得很正常。
黄家良表示,有这种表现的孩子要么是适应性很强的,要么就是强自压抑自己的,对前者,家长当然不用操任何心,对后者,家长则要非常注意,对孩子要非常关心,以帮助他度过幼儿园的适应期。
两类孩子也很好区分:当孩子见到家长时,眼神是悲哀的、幽怨的时,那他表现出来的不哭不闹就是压抑自我。他是不敢哭,不是不想哭,因为一哭,老师可能就会骂他。
黄家良指出,这类型的孩子平时在家里,经常可能会出现的情形就是:一哭,妈妈或爸爸就跟他说,“不要你了”,为了让爸爸妈妈要自己,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压抑自己讨好环境的习惯。
他指出,对这类型的孩子,单靠父母已很难解决问题,要双管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能让孩子来迁就自己。另外,学校的老师要引导孩子、多转移他的注意力,多鼓励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