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14]不抱怨的哲学

标签:
抱怨心理健康新快报 |
分类: 心理学 |
http://s9/middle/62eb4a73g8bdd1ee8052a&690
黄家良(Dr.Gavin Huang)
注册自然疗法医生(DNM,美国ANMA)、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催眠治疗师(MASTER
Hypno.,ABH,PBH)、广州市红十字会应激事件心理救援小组副组长。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喜欢抱怨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愤怒前后的情绪反应,二是由“不足感”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
有的人不停地抱怨,其实他们是希望通过抱怨来令别人明白自己的需求,但这种抱怨时间长了,都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在另一件事情上引发被我们称之为“愤怒”的情绪。愤怒前后的情绪反应每个人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愤怒前会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欲言又止的样子”然后转为“叹气”、“无奈”等等。愤怒后的情绪则表现出:先是“好有愤青的样子”,但问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便又“这个不行那个不通”。
愤怒之后没看到问题有改善的迹象,N次之后就会感到愤怒无效,转而无奈地开始继续抱怨。那么由“不足感”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所引致的抱怨,多数是一个人对所面临的问题欠缺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或愤怒被压抑后的失衡心理状态引发的情绪行为。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产生抱怨情绪的可能性会相对高一些。他们可能会昭告自己的成就,希望看到听者眼中投射出赞赏的目光;他们也会抱怨自己遭逢的困难,以博取同情或是把它当作借口,以逃避自己向往却没有完成的目标。
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黄家良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抱怨这种不良的情绪有一种是被压下去的抱怨,是更危险的情绪行为。这种被压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学习“情绪管理”学坏了的,另一个是被高压给压下去的。这两种行为的结果都是把愤怒这个情绪给消灭掉,因为对他们来说愤怒是不应该的,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于是这类人就会派生出替代的情绪行为——抱怨。
|
抱怨在职场跟婚姻当中都是不太好的习惯,任何人也都不愿意成为一个喜欢抱怨的人,这是在他们按常态去应对某些问题多次并且无效后,对解决问题的对象失去信心但又不甘心的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情绪行为。
而当这种情绪、抱怨的行为日复一日地被重复,就会形成惯性。一旦惯性形成,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向消极方向想,解决问题的动力就会变异成阻力。
黄家良表示,抱怨的人开始时的动机是希望事情被改变,不一定是想去卸掉自己的责任。但当事情被忽略、被冷冻、被打压之后,就会异变成抱怨。从心理学上讲,说“抱怨的人不希望事情完全改变,他们只是为了卸掉自己的责任罢了”这样的讲法并不客观,他们只是没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使现状能够得到改善。
黄家良同时指出,抱怨是一种习惯性的情绪行为,不要说抱怨是个性。因为一旦被认同是“个性”就是“我”与生而来的东西,所以“我”不会去改的。这也是抱怨会这么容易像“病毒”一样流行的原因。
|
首先朱利安·巴吉尼建议不要挑错抱怨的事物,抱怨不能改变或者不需要改变的事情只会让你更加沮丧。
其次确定你想要的改变是所需的。事物存在的问题总是比解决方法上的漏洞更显而易见,所以在你抱怨前要想清楚,万一自己的抱怨发挥了作用,你会喜欢它的结果吗?
第三抱怨要具体,比如抱怨别人的态度不好就有点含糊不清,你应该抱怨他们没有说“谢谢”或者没有“提供建议”的消极行为。
最后一个建议是不要光说不练,一味地抱怨事情多么糟糕、别人多么讨厌,还不如好好想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积极解决问题才是唯一出路。
黄家良的看法是:“没有抱怨这种情绪行为习惯的人,当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去做一些能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事情,然后,看看自己的需求是否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以便澄清自己的目的,不被问题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从而让问题变成难题。”他同时也建议已经有抱怨情绪行为的人,在你想要抱怨的时候,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抱怨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难题吗?如果不行,那你要清晰地向诉求方表明你的情绪,比如“对这个决定我感到很压抑,我……”这样明确表达自己感受的句式。
后一篇:[2009-9-20]以汤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