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9-14]不抱怨的哲学

(2010-08-27 14:47:37)
标签:

抱怨

心理

健康

新快报

分类: 心理学

[刊登于2009年9月14日《新快报》C12版 ]

http://s9/middle/62eb4a73g8bdd1ee8052a&690

  黄家良(Dr.Gavin Huang)

  注册自然疗法医生(DNM,美国ANMA)、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催眠治疗师(MASTER Hypno.,ABH,PBH)、广州市红十字会应激事件心理救援小组副组长。

    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人对自己身边的任何事情都不满——工作不如意、钱赚得没有别人多、别人比自己幸运等等,仿佛抱怨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但事实上,一旦形成了这种抱怨的思维定势,喜欢抱怨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就会偏向消极方向,解决问题的动力就会变异成实施解决方法的阻力。洛克菲勒说得非常好:“我从未像有些人那样抱怨雇主,认为我们是奴隶,被雇主踩在脚下,雇主在美丽的别墅里享乐,他们所拥有的每一块钱都是压榨我们得来的。我不知道这些抱怨的人是否想过,是谁给了你就业的机会?如果你认为别人是在压榨你,你为什么不一走了之?”

 抱怨是一种情绪
  这个世界苦难忍、钱难赚,很多人都觉得活得累,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很多时候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恶化。如果抱怨上了瘾,不但人见人厌,自己也整天不耐烦。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喜欢抱怨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愤怒前后的情绪反应,二是由“不足感”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
  有的人不停地抱怨,其实他们是希望通过抱怨来令别人明白自己的需求,但这种抱怨时间长了,都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在另一件事情上引发被我们称之为“愤怒”的情绪。愤怒前后的情绪反应每个人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愤怒前会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欲言又止的样子”然后转为“叹气”、“无奈”等等。愤怒后的情绪则表现出:先是“好有愤青的样子”,但问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便又“这个不行那个不通”。
  愤怒之后没看到问题有改善的迹象,N次之后就会感到愤怒无效,转而无奈地开始继续抱怨。那么由“不足感”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所引致的抱怨,多数是一个人对所面临的问题欠缺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或愤怒被压抑后的失衡心理状态引发的情绪行为。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产生抱怨情绪的可能性会相对高一些。他们可能会昭告自己的成就,希望看到听者眼中投射出赞赏的目光;他们也会抱怨自己遭逢的困难,以博取同情或是把它当作借口,以逃避自己向往却没有完成的目标。
  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黄家良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抱怨这种不良的情绪有一种是被压下去的抱怨,是更危险的情绪行为。这种被压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学习“情绪管理”学坏了的,另一个是被高压给压下去的。这两种行为的结果都是把愤怒这个情绪给消灭掉,因为对他们来说愤怒是不应该的,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于是这类人就会派生出替代的情绪行为——抱怨。

 谁都不想成为抱怨的人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人,罗列一堆困难、一堆问题,列完之后他把自己给吓住了,然后再往下,做不成了,开始替自己辩解,结果是开始抱怨,抱怨制度、抱怨资源……任何事都是别人的错,任何不利于自己的东西都是他抱怨的对象。
  抱怨在职场跟婚姻当中都是不太好的习惯,任何人也都不愿意成为一个喜欢抱怨的人,这是在他们按常态去应对某些问题多次并且无效后,对解决问题的对象失去信心但又不甘心的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情绪行为。
  而当这种情绪、抱怨的行为日复一日地被重复,就会形成惯性。一旦惯性形成,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向消极方向想,解决问题的动力就会变异成阻力。
  黄家良表示,抱怨的人开始时的动机是希望事情被改变,不一定是想去卸掉自己的责任。但当事情被忽略、被冷冻、被打压之后,就会异变成抱怨。从心理学上讲,说“抱怨的人不希望事情完全改变,他们只是为了卸掉自己的责任罢了”这样的讲法并不客观,他们只是没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使现状能够得到改善
  黄家良同时指出,抱怨是一种习惯性的情绪行为,不要说抱怨是个性。因为一旦被认同是“个性”就是“我”与生而来的东西,所以“我”不会去改的。这也是抱怨会这么容易像“病毒”一样流行的原因。

 抱怨不如改变
  多数人的抱怨其实只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唠叨,这不会对事情发展有任何作用。现实社会对每个人而言并非完全公平,但谁也没说过这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所以洛克菲勒那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心理学家朱利安·巴吉尼也建议喜欢抱怨的人们,倘若你一定要抱怨,那么尽量采取一些能够让你的抱怨有效的方式,他给了我们几点建议。虽然任何一种抱怨都是抱怨,而很难有标准界定抱怨是有效还是无效,但是,我们不妨也做个参考。
  首先朱利安·巴吉尼建议不要挑错抱怨的事物,抱怨不能改变或者不需要改变的事情只会让你更加沮丧。
  其次确定你想要的改变是所需的。事物存在的问题总是比解决方法上的漏洞更显而易见,所以在你抱怨前要想清楚,万一自己的抱怨发挥了作用,你会喜欢它的结果吗?
  第三抱怨要具体,比如抱怨别人的态度不好就有点含糊不清,你应该抱怨他们没有说“谢谢”或者没有“提供建议”的消极行为。
  最后一个建议是不要光说不练,一味地抱怨事情多么糟糕、别人多么讨厌,还不如好好想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积极解决问题才是唯一出路。
  黄家良的看法是:“没有抱怨这种情绪行为习惯的人,当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去做一些能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事情,然后,看看自己的需求是否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以便澄清自己的目的,不被问题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从而让问题变成难题。”他同时也建议已经有抱怨情绪行为的人,在你想要抱怨的时候,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抱怨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难题吗?如果不行,那你要清晰地向诉求方表明你的情绪,比如“对这个决定我感到很压抑,我……”这样明确表达自己感受的句式。 
    美国作家威尔·鲍温在他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告诉我们:“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