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理情绪心灵创伤 |
分类: 心理学 |
http://s3/middle/62eb4a73g8bb519bfb0c2&690告别“灾后情绪障碍”" TITLE="[2008-6-4]帮助孩子
本期专家
黄家良,众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心理咨询师、家庭戏剧治疗师
出场专家
害怕,无助,挫折,危机,生死,都是人生无可避免的经验,或许幸运的我们可以好好掌握这个教育的契机,带领我们的孩子学习情绪疏导、危机预防和处理的能力。
|
她身在离汶川一千多公里的广州市,对于四川地震的情况,她不断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得到最新消息。在编辑稿件的时候,看到那些遇难者遗体的照片,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她感觉很沉痛,内心有荒凉的感觉,害怕,难受,眼泪就禁不住地流下来,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竹子身上,也发生在她身边的很多朋友身上。竹子很敏感地关注余震的新闻,坐在办公室里,总有轻微的眩晕感,她总感觉会有地震,害怕会有灾难降临,害怕会有人失去生命。
灾难之后,受伤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它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痛楚,而带来的伤痛,即使相隔两千公里,仍然清晰而明显。
|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灾区有,灾区之外的人们也可能出现,灾区之外的普通群众也会因为牵挂以及对灾害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焦虑、恐慌,还有人将之称为非灾区的“心理堰塞湖”现象,意为不少人过度关心灾情、过度参与“场外救灾”,被过多灾情信息和过多的地震惨状笼罩,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看看在你身边的人,包括你自己,是否与网站编辑小竹的心理情况一致?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那便要注意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日前在做客新浪聊天室时讲道,“现在新闻这么透明,滚动式来回反复地播出,那个场面,孩子都有可能受到伤害。包括我这几天心情都觉得很郁闷,觉得昏昏的,不像正常的生活,就因为看到太多的刺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普遍提高人的心理承受力”。连专业人士都会受到情绪困扰,更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中国人历来提倡“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特别是当出现灾难时,所谓“大爱”便是一方有难众人相帮,我们在行动上展开热情而积极的救援赈灾,捐钱捐物资,甚至投身一线做志愿者,而在心理上,更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感同身受”是大家都愿意不断强调的一句话。然而实际上,过长时间感同身受的情绪,不论是对灾区的人民,或者是对自己,都没有正面作用。
就像在流沙中,要把别人救出来,首先你必须处于安全的、能给予帮助的地方,才能将对方从流沙中拉出来,自己一同跳进流沙里,只会双双沦陷。
专家提示
本期专家
|
对于奔赴灾区一线的志愿者、工作人员来说,由于直面灾难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向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解决问题。
而对于生活在广州本地,主要从电视、报纸、网络上了解灾区信息的人来说,虽然没有直接面对灾难,但不断接收到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情绪上也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受众对于这样的灾难性事件的反应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好奇———同情———理解———恐惧———麻木———厌恶———抗拒———封闭———压抑。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阶段,是从“恐惧”开始。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一些过于血腥的场面,或者是在网络上流传的非官方公布的有较残忍画面的照片出现频率过高,容易引起一般人的恐惧感。当你出现了这样的恐惧感,一定不可以压抑,而是要将其宣泄出来。我们鼓励用语言表达你的感觉,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身边亲密的亲友,向其倾诉你所害怕的事件,以及恐惧的感觉。这种倾诉越详尽细致,你的恐惧感就能得到越好的宣泄。但需要注意的是,倾诉的对象必须是“合适”的,他必须是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倾听者。
“恐惧”之后便是“厌恶”,厌恶,其实是身体与情绪上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人在出现“厌恶”情绪时,容易产生自责的心理,会认为自己没有同情心,其实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因此,你必须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同时,让自己厌恶情绪怎么来就怎么走,不想看的东西不看,不想听的东西不听,便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如果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厌恶”情绪,就会带来另一种情况———“封闭”,这是人对外界的一种自我保护。但是,封闭的情况不能超过一个星期,当事人得做出改变自己现在所处环境的行为,可以做一些平时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比如旅行、娱乐活动等,让自己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但是,如果不进行任何的宣泄、解压,而是将一切的情绪和感觉都抑制下去,或是受到不正确的指引,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以后,就会形成压抑。这种情况,就与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一样,因为被堵塞而聚集在一起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一旦决口危害便相当严重。
|
黄家良认为,许多人都会有“救世主情结”,或称为“英雄情结”,在出现意外与灾难的时刻,想表现出自己“我可以去拯救他人”的能力,特别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于“收养”,你必须问自己“我能给孩子一个怎么样的环境”。
收养,是一辈子的事情,你所要面对的问题,也远比你所想的复杂。首先,你必须明白,你无法替代对方的父母;其次,对于自己的行为,不能祈求任何的回报,不管是对方的回报,或是社会的回报;再次,接受一个有创伤性心理的儿童,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准备去应对,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吸引力,对孩子来说,第一吃麦当劳肯德基是新鲜,第九次十次以后呢?二是孩子对家庭的融入度,如果遇上了障碍,怎么去处理?三是经济支持度,只有综合考虑了以上种种条件,你再问自己“我准备好了没有?”
因此,千万不要光凭热情和勇气,理智性收养才是最基本的。
特别课堂
出场专家
|
害怕,无助,挫折,危机,生死,都是人生无可避免的经验。这次我们碰到百年罕见的大地震,是不幸,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其中学习到什么?或许幸运的我们可以好好掌握这个教育的契机,带领我们的孩子学习情绪疏导、危机预防和处理的能力,相信他们定能超越灾难事件学习到更多的安身立命之道。
●具体指引
基础课程情绪教育课
家中的孩子虽然不是身在灾区,但电视上各种灾难的报道与画面,已足够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冲击。在未来几个月内,孩子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上有不同的表现,但会慢慢回复正常。作为家长的你,不必刻意回避与孩子谈论灾难问题,也不要强迫孩子紧贴灾情的发展,只要顺其自然便可。
你可以与孩子分享你对这次灾难的感受,让他明白成人也会感到不愉快和哀伤。同时,也请你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与回应,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透过言语或文字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和伤痛。
若你的孩子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情绪反应,以下是一些“对症下药”的小技巧———
一、感到恐惧和焦虑———切勿嘲笑别人,学会自嘲恐惧
孩子的恐惧源,一部分可能是事件本身,而大部分则是受到成人的感染。先帮助小朋友重新建立内心的安全感,通过拥抱、轻抚、亲吻等肢体语言,让他确认“我们是安全的”;再由成人带领,学习自嘲恐惧,比如说“哗,我当时吓得差点都尿出来了”,说得越夸张、越滑稽越好,当然也要让孩子参与其中。欢笑声中,孩子就能慢慢从害怕中走出来。
二、感到无助和生命脆弱———齐齐搜集资料,参与赈灾活动
无助通常由不足感引起,感到很多事情无法控制,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挫折感,觉得委屈、沮丧,会抱怨。家长除了安抚孩子给予安全感外,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避险须知和求生技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危机意识;另外,还可以让小朋友亲身参与到赈灾活动中,减少无助感。
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适度引入生死教育和生命价值观的探讨。
三、感到悲伤和哀痛———哀悼逝去者,祈愿新生活
一些年龄较大的、曾经有亲人逝去的孩子,在反复接收灾难报告与图片时可能会引起一些悲伤的回忆,从而一直沉浸在哀痛的气氛中。可带领孩子参与为受难者举行的哀悼仪式,或是拜祭逝去的亲人,引导他哭诉心中的哀痛;然后共同祝福生还者、在世的亲朋好友拥有一个美好新生活,并引导孩子描述新生活的具体情景。
晋阶课程生死教育课
孩子在产生恐惧、无助、悲伤情绪的同时,可能会不由自主产生对死亡的疑惑,这是很好的契机,为孩子上一堂生死教育课。新时代的家长可以以开放的态度,诚实地和孩子探讨,注意避免对死亡做出不适当的解释。
如讨论心爱物件的丢失,小宠物的死亡,以前亲人过世的心情等等;再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耐心解释疑惑,或是通过名人故事,向孩子传达生命的意义。
有些问题可以不必正面回答,只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就可以了。如孩子问及:“你会不会也死掉?”他只是想确定是否可得到家人继续陪伴,此时可以紧紧抱着孩子,告诉他:“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到很久很久……”
有些问题不可扭曲作答,避免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例如“爷爷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游了”,这会让孩子觉得爷爷是不告而别,尤其当他等不到爷爷回来时,甚至会产生被遗弃感。又例如“死亡就像睡着一样”,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害怕睡觉是会死亡的。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与逝者相处的情景,或是到墓地拜祭逝者,提醒孩子,“他在世的时候很爱你,你也很爱他,我们会一直怀念他”,这些美好回忆,是不会因为对方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这是我们一生永远的珍宝。
记者手记
|
当灾难的时间被慢慢推移,越来越远,我们的伤痛,似乎没有尽头。所有的一切都是刺激眼球的,黑白的、悲惨的,沉默着,触目所及,一片苍凉。
但是,绵竹市清平乡山区救出的两名被困19天的重伤矿工被营救出来的照片让我们感觉到希望,他们的脸上是笑容,也许在笑容的背后,有19天的泪水,19天的痛楚,19天的无能为力,但在那一刻,生命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一切的泪水与痛楚都抵不过“活着”所带来的幸福感。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黄色暴雨,淋湿了我们的心,但淋不湿的是希望与祈祷。
我们回不到从前。就像一位心理专家说的,我们不可能回到灾前的生活,我们也不需要回到灾前的生活,我们需要创造更好的生活。
生活将继续,希望的土地上,会长出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