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之王》大众不关心IP,大众所需要的永远是好内容
标签:
娱乐 |
数不清的观众都在如饥似渴地盼望着,中国能做出真正的职场剧——不要注水,不要打着职场的旗号谈恋爱——大家期待的是从0到1的突破。
此前的《创业时代》曾被寄予厚望,故事聚焦于商战权谋,创业艰辛,只是把背景设定在移动互联网刚刚萌芽的初期,编剧对整个产业的描绘全是我们已知的历史,因而失去了悬念。
近来热播的《幕后之王》则把视角对准了综艺节目的幕后工作者——这个很少被关注的群体,我有点好奇,也做好了全程吐槽剧情的准备,毕竟我第一份工作就是电视编导,还算是半个圈内人。
结果,当周冬雨饰演的传媒应届生布小谷一出场,放弃了去一线卫视的机会,毅然投向制作公司,立志做出最一流的节目;我就立刻意识到,自己那点经验,早就过了时。
几年前我和同学们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还在纠结于哪个电视台提供编制,哪个报社解决户口。
那时制播分离还没大张旗鼓地推广开来,似乎只有无处可去了才去制作公司,没日没夜,累死累活地干。而社会主流风气是求稳,求高薪。
就如同影视圈的IP热潮,许多投资方为了避免风险,都信赖于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热门小说,然而《幕后之王》编剧苏梨叶竟逆风而上,端出一个彻头彻尾的原创作品呈现于观众前。
苏梨叶认为资本也好,制作资源也好,在未来都会向着不同的多元化的角度去倾斜。大家还是会买成功的IP,但也会看好新的原创剧本,甚至会看好一个概念,然后大家一起去孵化剧本。她认为无论是IP,还是原创,只有真正好看的内容才是吸引观众的根本条件。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幕后之王》,才会显现出如此硬核的职场精英气质:布小谷并非小白,而是高材生,她面对的上级——男主角淳于乔更是圈中赫赫有名的“魔鬼鱼”。
他们共同的title是职业制作人,和传统的“导演中心制”不一样了,影视圈分工越来越细,节目制作公司发展得如火如荼,还成为财团大佬争相投资的对象,快到了要上市的程度;此外还有专门的营销公司、数据分析公司,电视台与网络平台群雄并立,从引进节目到本土原创节目,从上星节目到网络综艺,《幕后之王》几乎网罗了现下行业里最风口浪尖的热门项目,甚至有点超前——展现出一派成熟的产业景象:节奏快,高度市场化,人人都自觉追求卓越,不磨洋工不混日子。
没有婆婆妈妈的情感纠缠,没有拖后腿的废柴主角,每当我差点以为小谷要变玛丽苏,她马上就自省:我不能变成淳于乔的累赘——剧情就这么马不停蹄、风风火火地往前赶,哪里还有注水的余地?只唯恐步子迈得太大,干货太多,感觉错过一分钟就错过了好几亿。
这何止是中国职场剧从0到1的突破,简直是从0到10!
故事以布小谷和淳于乔为核心,辐射至圈中各色各样的人物,上至明星富商,下至底层编导,彼此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有一场戏是小谷正忙于节目录制,不料手底下一个小员工收钱带粉丝进了大明星的化妆间,引发混乱事件被有心之人拍下,放到网上炒作一番,结果大明星录不了节目了,平台方就给不了焦点大图的推广资源,导致点击量上不去,整个制作团队就岌岌可危——短短一段情节道尽了制作综艺节目的巨大压力。
危机一个跟着一个,当小谷解决了人的问题,录影棚却猝不及防地塌掉。淳于乔公司的高端录影棚可以借,但是两档节目不同的灯光调试却成了问题。情急之下,护妻心切的淳于乔顾不上可能被坑的危险,买下了当初曾经拒绝的荷兰顶级灯光设备,没想到果然中了许爸爸的圈套,许爸爸为了要投资许春泽的制作公司,和另一个大佬白程展投资的星天娱乐进行抗衡,不惜设下陷阱坑害自己的儿子。
由小小的录影棚灯光问题牵扯出两个顶级制作公司,以至于两个顶级资本力量的PK,正如苏梨叶所说:“这个剧的商战格局可能要更加的系统性和有职业特点。”并非是像一般的职场剧那样只是线性的,简单的过五关斩六将,而是生动、血肉丰满的一个有机体,如同草蛇灰线伏延万里。如果不是对相关产业的上下游有相当深入的挖掘了解,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部剧,除了有形还要有魂,魂就是价值观;在相当快速的情节进展里,编剧也不忘处处植入金句,时而叫人惊艳,时而醍醐灌顶;比如在现下一片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之下,《幕后之王》却借传媒学院方教授之口说道:“大众并不关心传播方式的新与旧,大众所需要的永远是内容好看而已。”然而紧接着就被爱飞网首席内容官沈总拿数据反驳,他用数据工程师提供的观众行为分析模型给制作方做节目,几分钟一爆点几分钟一煽情都被精准控制,结果取得不错的点击。进而得出结论:“观众可以被数据化”。对此,方教授只笑笑说:“再看两天。”
看似是文人与商人的斗法,背后蕴藏的却是苏梨叶对于整个产业的精到见解。剧中爱飞网沈总的“一切用数据说话”,不就是当下IP热潮的写照么?其实在目前的环境下,这也没错,IP热也的确催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就像曾经我们流行过的无数“热”:“清宫热”、“武侠热”、“偶像热”……只是所有的“热”都会消退,当风口过去之后,摔死的一定是猪。
方教授的话,也隐隐地透出了《幕后之王》的初心,不去追赶潮流,因为一旦追了,就永远是落在后面的。正如淳于乔婉拒入股星天时所说:“我所想做的事情,仅仅是想跟观众打交道而已。”
戏里戏外形成有趣的对照;几年前大家提起“内容为王”,提起“本土原创”,总还是停留在喊口号的状态,中国拥有全世界少有的庞大市场,却没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这始终是不正常的;与其说“回归内容,推行原创“是下一个潮流,不如说这只是走向正轨,是影视工业经过粗放式野蛮生长后,迈入成熟化的必然。
因为,唯有好的内容,才是任何时代不变的需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