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和贡瓷

标签:
淄博窑淄博陶瓷官窑宋代金代元宵节陶瓷文化钧窑哥窑汝窑定窑 |
分类: 瓷器藏品 |
官窑和贡瓷,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陶瓷产区来讲,贡瓷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和文化艺术成就。而淄博是否有官窑、是否出产过贡瓷,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此,张道洪与淄博市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张光明,博山成就。而淄博是否有官窑、是否出产过贡瓷,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此,张道洪与淄博市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张光明,博山区政协原文史办主任孙启新等人进行了认真而繁琐的考证,最终认为,古代淄博陶工的精品杰作,不仅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爱,而且受到了皇家的青睐,淄博陶瓷的国窑文化,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青州贡白瓷原是淄博产。
严格来讲,所谓官窑,是指有皇家投资、朝廷管理、产品由朝廷使用的窑口,“就目前所发现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还没有充分证据说明淄博有官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淄博没有出产贡瓷。
在宋代的《宋会要辑稿》中,有“青州贡白瓷”的历史记载。早年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先辈郝鸣高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说:“青州就是指淄博一带。这说明在宋朝时,淄博陶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然不会列入贡品名单,也不会引起皇家的青睐。”但也有人认为,在宋代,淄川和博山并不属于青州辖地。
张道洪等人几乎查遍了地方志资料和有关陶瓷专著,根本找不到有关“青州窑”及青州当地生产陶瓷的记载,却发现了代表青州陶瓷的是博山窑的相关记载。《益都县志》记载,“淄砚、琉璃、磁器,颜神镇(今博山)居民独善其能。”《青州府志》记载,“磁器出颜神镇。”《山东通志》记载,“陶器出青州颜神镇。”从这些记载中可以肯定,青州的陶瓷产地在博山。另外,从考古方面也可以肯定,至今青州附近包括全省在内还尚未发现宋代有比淄博窑技艺更高的窑场。
尽管如此,但宋代淄川和博山并不属于青州辖地。根据地方史志记载,宋代,淄川置淄州淄川郡,属京东东路,博山时称颜神,属淄州淄川县,为南境重镇。但不能以此断定青州贡瓷不可能出自淄川、博山。张道洪等人认为,从北宋地方行政建制及其职能来看,路是宋代最高的地方建制,“州上统于路”,路以下是州,州以下是县。根据北宋路的设置,青州为京东东路首府,所属齐州(治历城)、淄州(治淄川)、青州(治益都)及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计八州,三十八县。按照规定职能权限,需要向朝廷报告的地方财赋、民政,或奏章,或呈文,或朝觐均由路出面。作为向朝廷进贡的大事,当然是由路来筹办。贡品可以从各州中挑选。分布在淄川境内的窑场,不管是磁村窑还是博山窑,只要有精品杰作,京东东路完全可以征调或令其生产。根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的解释:“在北宋,淄州(治淄川)与齐州、青州等,同属京东东路,其在区划上的地位与各州相同,故淄川县陶瓷可直接列为青州贡品。” 淄博烧瓷术 北宋就领先。
此外,虽然宋代淄博窑生产白瓷文献记载尚少,但据考证,淄博窑生产白瓷到北宋已进入工艺成熟、产品琳琅满目的兴盛期,当时的淄博窑烧造技术、生产规模、产品品种,都有条件烧造贡品。有专家也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方贡白瓷的窑口中,《宋会要辑稿》只列举了定州和青州。定州是北宋著名的白瓷工艺中心,把青州和定州并列,说明青州在北宋,也应是另一处重要的制瓷工艺中心。”著名考古学家叶喆民先生,1977年曾对淄博窑做过实地调查,他说在几处古窑址发现过大量近似磁州窑的宋、金时期的陶瓷残片,有白釉、黑釉、白地划篦纹、白地绘黑花、白地剔划黑花、白地加红、绿彩,黑釉凸白线、三彩、绞胎等多种。技法纯熟、釉质光润,有些作品之精并不次于北方其他著名窑口。
据此,张道洪等人认为,淄博窑宋代为朝廷生产贡瓷应该是确信的。同时,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中的零星记载,通过对生产白瓷的窑场其历史、规模、资源、烧造工艺和出土遗物的材质、造型、纹饰分析,淄川磁村窑窑场的原料和燃料资源丰富,附近盛产瓷石,磁村窑唐代生产的黑釉瓷在北方诸窑场中已技压群芳,五代以产白瓷为主,并出现了白釉点绿彩的装饰方法。入宋以后,工艺日趋成熟,品种增多,从原料处理到窑炉、窑具,都具备了生产精致产品的技术条件。此外,根据《淄川区志》记载,磁村窑的所在地磁村,明以前叫做“磁窑务”,而根据《辞源》对“务”的解释,“‘务’为管理贸易及收税的机构。”宋代磁村窑规模宏大、窑业发达,作为淄川重镇置“务”收税,应该是很自然的。而且磁村窑的产品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兼有少量陈设瓷。其瓷质,胎细白,釉面洁白光润,装饰除采用绿点彩外,还有剔花和划花,画面多选用牡丹、莲花等祥瑞题材,具有浓厚的吉祥文化特色,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因此,当时的贡瓷,很可能就是从磁村窑出产的这些器物中遴选出来的。
除了宋代之外,清《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中也有“青州府土贡陶器”的记载,而且《大清一统志》记载,“青州府土产陶器,出博山县。”清末以后的许多史籍文献中,对博山窑的记载和评价更是屡见不鲜。进入新中国实现新跨越。
淄博窑金代酱彩花鼓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