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际敬说心理》之别总是心太软
(2014-04-29 15:03:30)
标签:
于际敬说心理杂谈 |
我们身边或多或少总有这么一些藕断丝连的例子,男女朋友分手了,但是一方有难,另一方却会毫不犹豫江湖救急,现任不干了,跟我一块儿了还管前面那位就是背叛,但这位猛士还是冲锋陷阵在第一线。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排除有些人是对如烟往事心有残念,但确实有那么一类习惯性有求必应承担所有问题的“活雷锋”。
多少年前,任贤齐那首《心太软》可算是风靡大街小巷啊,在我们身边也有那么些人会“心太软”,把自己和周围的人搞得身心疲惫。电视剧《家有儿女》里面就有这么一段剧情,主人公对面新搬来了一户人家,每天十几趟跑过来借东借西,到最后,厨房里漏勺都被扫荡走了,煮熟的饺子都来不及捞出来,晚上就改成吃片儿汤了,那叫一个郁闷啊。可下回人家上门的时候,一个“不”字都到嘴边了,还是碍于面子说不出来,最后只能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来当安慰剂。
其实照顾面子这事儿也算是江湖规矩了。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留面子”效应,当我们拒绝了别人的某一个请求时,别人再提出稍低一点儿的要求,我们就很难拒绝了。在这里可以给大伙儿支一招,想要跟朋友借5000块钱应应急,怎么才能保证一定能搞定呢?答案分两步,第一步,跟朋友说我要借5万,人家一听,这有点儿多,第二步,顺势假装很为难的样子说,那你先借我5000吧,90%以上都能搞定,于是顺利达到目的。可是,虽说留面子是人之常情,可也得有个底线,一味退让就成了好好先生,那可真是坑苦了自己。其实这个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咬紧牙关坚定立场,我就是爱莫能助了,还能咋滴。
拉不下面子,是困扰“心太软”们的一个重要问题,还有另一类人,是坚持所谓“爱的奉献”而来者不拒,套用比较时髦的说法,这就是圣母白莲花,玛丽苏,当然,如果是男士,形容词就要换成神父和汤姆苏了。而这种“普度众生”的心态,其实是更严重的问题。有句话叫做过犹不及,做好事儿也是同理,学雷锋是好事儿,可自我牺牲过了头,那就是病了。有一位女士曾跟人抱怨自己的男朋友曾好几次为了帮弟弟妹妹们做事儿而推迟婚期,但是男友的理由则是“我是老大,为弟弟妹妹牺牲再多也是应该做的”。得,这种除了我,谁还能拯救你的念头一冒,以后就别想再继续消停过日子了。
但我们有一个问题,难道这些愿意充当救世主的人真的都能在思想境界上甩出旁人好几里吗?曾经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有一对夫妻,妻子是严重的抑郁症,需要靠药物才能维持生命,而丈夫多年以来一直是无微不至细心呵护,堪称绝世好老公的典范。可让人纳闷儿的是,当妻子一点点好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时,丈夫却抑郁上了。为什么?这丈夫算是典型的“汤姆苏”,他的自我价值是通过照顾妻子而实现的,当妻子不再需要他的时候,丈夫便开始崩溃了。
美国心理学家布莱柯在把类似的状况称之为“好人综合症”,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还为此做了一期专门的节目,这个词一提出可算是给社会舆论投了一颗重磅炸弹,山姆大叔向来喜欢以热情真诚、人道主义这类词标榜自己,而咱们华夏儿女更是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从满地爬的奶娃娃变成了如今的花样年华,可什么时候做好事儿都成了一种病?!听众朋友们可别着急上火,这还真不是反社会反英雄主义,且听我一点点儿剖析。其实这款“心太软”可以说是看似无私的自我中心者,他们助人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我满足,心理学上对此有一个说法叫低自尊,这类人没法自己喜欢自己,于是就通过一个劲儿帮助别人来找补。他们最喜欢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别人然后自我陶醉说:“看,我多伟大”。可一旦有人不领情或者是不再需要他们了呢,这些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就立马崩塌,更有甚者还会因爱生恨不爽到爆炸。这种心态其实很像白雪公主的那个黑心后妈,一天按三顿饭功夫问魔镜,谁才是宇宙第一大美人,魔镜一说你老公前妻生的女儿比你好看就立刻抓狂。所以,助人这种行为本身真的没问题,可动机是什么却很值得考虑,为了别人的赞美和感激去做好事儿是要不得的。其实,套用某产品的一句广告词,“你本来就很美”,何必非得眼巴巴地盼着别人来夸你。
说实话,这种打滚卖萌求表扬求赞美的心态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过,在公共场所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时候,如果受到的一方对我们报以微笑或感谢,大家肯定会觉得,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相对地,如果那人理所当然直接坐下呢,我们可能会后悔,早知道是这态度这座还真就不给你了。这个时候其实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既然我们当时就没指望有人对自己心存感激,那现在不爽又是何必?
综上所述,有些坏事儿是好人办的,善良太过头也会伤人伤己。以后,再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想清楚两点,第一,帮这个忙是不是特别勉强自己?第二,我帮助别人到底是因为他有迫切需求,还是因为喜欢被人感激。反思这两点很重要,逼着自己去做好事儿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被人感谢去助人这种做法比前者更具杀伤力。记住,我们有拒绝的权力,说“不”其实很容易。
记住了,别总是心太软!
本期的《于际敬说心理》节目到此结束,期待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