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策力挺  提振市场人气龙头

(2010-12-05 15:18:28)
标签:

股票

操作策略

仪器仪表

新兴产业

飞亚达a

人气龙头

分类: 格格断案

政策力挺  提振市场人气龙头

结构调整提振行业景气度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7%,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自2009年3月以来,该指数已连续二十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的扩张区间,表明中国制造业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速有所加快分行业来看,由于年初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在遏制过热行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炼钢、水泥、汽车制造和炼焦等行业的景气指数持续下降。而一些技术相对密集的主导产业,例如仪表制造、精密仪器等行业的景气度上升。

 

政策支持构成直接利好
作为与物联网、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七大新型战略产业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仪器仪表行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而且随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仪器仪表行业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仪器仪表行业的市场投资价值日渐突出。
 
新兴产业带动行业转型高端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及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仪器仪表行业走出低谷并加快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对仪器仪表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新兴产业,当属低碳产业。以环保行业为例,以人工采样和实验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监测方向发展;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监测发展,由单纯的定位环测向与遥感环测相结合发展。

 

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最近几年,我国本土仪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通用电子测量设备和汽车电子设备的研发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加上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为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据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国际竞争力排名,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数为100.8,在整体的45个行业中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

 

科技化是行业发展主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并获得新的发展。仪器仪表产品的高科技化,必将成为日后仪器仪表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主流。现场总线的出现,为仪器仪表的更新换代、产品升级,以及实现进一步的高精度、高性能(特别是多参数在线实时测控与自动测控)、高稳定、高可靠、高适应性、多功能、低消耗等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发展空间。目前,现场总线已成为全球自动化技术的热点。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目前,全球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食品安全问题、公共突发事件、疾病诊断、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手段。经过近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已经初步形成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成为亚洲除日本以外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预计今年及未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市场前景,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随着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和低碳经济成为国家长期国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取样系统和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潜在的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元至数百亿元。
第二,目前智能电网建设是已经成为全球性行为,是长期、渐进式的刚性市场,将为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的重大发展机遇。
第三,印度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电能表的市场需求在迅速提高。这将给我国电能表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带来机会。
第四,发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系统装置及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从市场需求看,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据中国仪器仪表协会预测,2010年末,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将超过1000亿元。
随着国家对民生关注的大大提高,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需求也提到日程上来。如食品安全,奶粉和地沟油的检测;药品安全,问题疫苗的检测;突发事故和气候监测,地震和海啸的检测报警等。这些危险事件也对仪器仪表提出新的要求和市场需求。

投资策略
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检测市场规模将以年20%-25%的增速发展,而未来更多检测法案的出台保证了检测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检测行业高投资回报率和防御性好的特点,使其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建议关注受益国内出口复苏及国际贸易法规升级,消费品检测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张的华测检测和目前估值相对较低的、业绩增长较为明确的银星能源、天兴仪表、飞亚达A等。风险提示:政策变化风险;行业竞争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