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十八描

标签:
绘画文化教育 |
•二、种类
•1、高古游丝描
•2、琴弦描
•3、铁线描
•4、曹衣描
•5、柳叶描
•6、蚂蝗描
•7、枣核描
•8、竹叶描
•9、折芦描
一、概念
•中国画家以线条勾画物象时所使用的描线方法。常用于描绘衣纹、云、水。古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不同,因而其线条的用笔力度、笔迹形态也各具特点。明清以来,有人总结不同的勾线方法,归纳为十八种,称为“十八描”。
•具体到表达结构,是该虚入还是实入,是该实出还是虚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且,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龄,不同的衣服质地,也要采用不同的线条。
特点:亦称“春蚕吐丝描”,线条描法形游丝,中锋笔尖圆匀细描,秀劲古逸,故名。
•代表作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知识链接:
东晋
2、琴弦描
•特点:线条外形平直、挺成,形如琴弦。
•代表作品:唐
唐
唐
•特点: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粗硬道劲有力的圆笔线条,适合表现硬质布料。
•代表作品:元 《永乐宫壁画》
http://s8/mw690/001Oibmrgy6VqYTLTfh07&690
http://s10/mw690/001Oibmrgy6VqYWvEY959&690
http://s4/mw690/001Oibmrgy6VqZ0hUEXa3&690
《永乐宫壁画》局部
4、曹衣描
•特点: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知识链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衣描,又称“曹衣出水”、“曹家样”,曹仲达,北齐画家,他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故称“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唐,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他的人物画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被称作“吴家样”。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代表作品:
http://s8/mw690/001Oibmrgy6VqYTLTfh07&690
http://s10/mw690/001Oibmrgy6VqYWvEY959&690
《永乐宫壁画》局部
•特点: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知识链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衣描,又称“曹衣出水”、“曹家样”,曹仲达,北齐画家,他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故称“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唐,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他的人物画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被称作“吴家样”。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http://s13/mw690/001Oibmrgy6VqZ9gV9a8c&690
http://s7/mw690/001Oibmrzy6Vr1qGaVM96&690
《天王送子图》
http://s10/mw690/001Oibmrzy6VqZurg4Fc9&690
5、柳叶描
•特点: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
•代表作品: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唐 敦煌《维摩经变图》
http://s2/mw690/001Oibmrgy6VqZirNER51&690
唐 敦煌《维摩经变图》
http://s2/mw690/001Oibmrzy6VqZmWGml01&690
《送子天王图》局部
6、蚂蝗描
•特点:其线条用笔外形近似蚂蝗(学名“水侄”),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后人因之命名。http://s4/mw690/001Oibmrzy6VqZz2Xlh93&690
7、枣核描
•特点: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多表现麻布质感衣纹,故名。
•代表作品:清 罗聘:《丁敬像》
http://s12/mw690/001Oibmrzy6VqZFaYVZ9b&690
清 罗聘:《丁敬像》
8、竹叶描
•特点: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其线条近似竹叶,因而得名。
http://s7/mw690/001Oibmrzy6Vr1qGaVM96&690
《天王送子图》
http://s10/mw690/001Oibmrzy6VqZurg4Fc9&690
5、柳叶描
•特点: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
•代表作品: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http://s2/mw690/001Oibmrgy6VqZirNER51&690
唐
http://s2/mw690/001Oibmrzy6VqZmWGml01&690
《送子天王图》局部
•特点:其线条用笔外形近似蚂蝗(学名“水侄”),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后人因之命名。http://s4/mw690/001Oibmrzy6VqZz2Xlh93&690
7、枣核描
•特点: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多表现麻布质感衣纹,故名。
•代表作品:清
http://s12/mw690/001Oibmrzy6VqZFaYVZ9b&690
清
8、竹叶描
•特点: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其线条近似竹叶,因而得名。
•代表作品:清 禹之鼎《芭蕉仕女图》
http://s15/mw690/001Oibmrgy6VqZMcCzc1e&690
清 禹之鼎《芭蕉仕女图 》
9、折芦描
•特点:其线条形似芦叶折转,用笔粗,而转折多为方角,多呈直线,画家梁楷多用。
•代表作品:
梁楷《六祖撕经图》属此一描法典型。其衣纹方棱削劲、锐利,给人以刚劲、强烈之感。
http://s15/mw690/001Oibmrgy6VqZMcCzc1e&690
清
•特点:其线条形似芦叶折转,用笔粗,而转折多为方角,多呈直线,画家梁楷多用。
•代表作品:
梁楷《六祖撕经图》属此一描法典型。其衣纹方棱削劲、锐利,给人以刚劲、强烈之感。
宋 李唐《采薇图》 http://s13/mw690/001Oibmrgy6Vr0nMlUo2c&690
梁楷《六祖撕经图》
http://s13/mw690/001Oibmrgy6Vr0puz1ibc&690
宋 李唐《采薇图》局部
10、战笔水纹描
•特点:战笔亦称“颤笔”,就是颤动着行笔,以取得线条遒劲的效果,使画面表现出一种涩势。
•遒劲:指书法用笔,出来的线条不软,不滑,不弱等。遒劲线条要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亦即一根线中必须耐人寻味,线条里面有东西-----里面包含了线条的浓淡、枯湿、燥润、虚实、节奏等各种变化。
•代表作品:五代周文矩《重屏绘棋图》、《文苑图》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http://s1/mw690/001Oibmrgy6Vr0F7YL6f0&690
五代周文矩《重屏绘棋图》
http://s9/mw690/001Oibmrgy6Vr0JJ2Jyb8&690
http://s8/mw690/001Oibmrgy6VqZZa9z987&690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
11、行云流水描
•特点:其线条有流动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
•代表作品: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
http://s2/mw690/001Oibmrzy6Vr0e0KSB11&690梁楷《六祖撕经图》
http://s13/mw690/001Oibmrgy6Vr0puz1ibc&690
宋
•特点:战笔亦称“颤笔”,就是颤动着行笔,以取得线条遒劲的效果,使画面表现出一种涩势。
•
•代表作品:五代
五代
http://s9/mw690/001Oibmrgy6Vr0JJ2Jyb8&690
五代
•特点:其线条有流动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
•代表作品:宋
http://s9/mw690/001Oibmrzy6Vr0g6GlGf8&690
《维摩演教图》局部
12、钉头鼠尾描
•特点:其线条起笔及收尾形似钉头与鼠尾,故名。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代表作品:
清 任伯年人物画
http://s14/mw690/001Oibmrgy6Vr0PqLbD2d&690
13、橛头钉描
•特点: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代表作品:明李在《归去来兮图卷之二<临清流而赋诗>》
•特点:其线条起笔及收尾形似钉头与鼠尾,故名。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代表作品:
清
http://s14/mw690/001Oibmrgy6Vr0PqLbD2d&690
13、
•特点: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代表作品:明
http://s13/mw690/001Oibmrgy6Vr0VfqWMfc&690
http://s9/mw690/001Oibmrgy6Vr0Vn2s0e8&690
http://s6/mw690/001Oibmrgy6Vr0Vq1Uxb5&690
http://s14/mw690/001Oibmrgy6Vr0Vt4kddd&690
•蒋兆和《流民图》作于1943年,时值抗日战争期间。作品表现流离失所的民众饥寒交迫的境况,是一幅有分量的历史画卷。《流民图》的构架是建筑在素描稿的基础上的。其对人物的结构造型有着相当准确的把握。在表现技法上,画家结合西洋水彩的表现方法,以中国画的骨法用笔、随类赋彩,深入准确地刻画了流民众生相。
15、减笔描
•特点:用侧锋疾驰行笔,线条富有变化,遒劲有力。减笔者,是高度概括对象。
•代表作品:宋 梁楷《李白行吟图》
http://s9/mw690/001Oibmrgy6Vr0Vn2s0e8&690
http://s6/mw690/001Oibmrgy6Vr0Vq1Uxb5&690
http://s14/mw690/001Oibmrgy6Vr0Vt4kddd&690
•蒋兆和《流民图》作于1943年,时值抗日战争期间。作品表现流离失所的民众饥寒交迫的境况,是一幅有分量的历史画卷。《流民图》的构架是建筑在素描稿的基础上的。其对人物的结构造型有着相当准确的把握。在表现技法上,画家结合西洋水彩的表现方法,以中国画的骨法用笔、随类赋彩,深入准确地刻画了流民众生相。
•特点:用侧锋疾驰行笔,线条富有变化,遒劲有力。减笔者,是高度概括对象。
•代表作品:宋
http://s4/mw690/001Oibmrzy6Vr10S7cLa3&690
《李白行吟图》•梁楷,南宋人,天性疏野,常饮酒自乐,人称“梁疯子”。他的减笔画是一种运用粗阔的笔势与有浓淡的水墨作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即体现了这种大胆的画风;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后人称其作为“减笔画”。
16、蚯蚓描
•特点:作书忌锋芒毕露,此描线条既非无骨又应防锋芒毕露。
•代表作品:现代齐白石《人物画稿》
《李白行吟图》•梁楷,南宋人,天性疏野,常饮酒自乐,人称“梁疯子”。他的减笔画是一种运用粗阔的笔势与有浓淡的水墨作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即体现了这种大胆的画风;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后人称其作为“减笔画”。
16、蚯蚓描
•特点:作书忌锋芒毕露,此描线条既非无骨又应防锋芒毕露。
•代表作品:现代
http://s14/mw690/001Oibmrzy6Vr13gfbDdd&690
17、橄榄描
•特点:用尖大笔,下笔顿挫,落笔收笔须藏锋,区别于“钉头鼠尾”。
•代表作品:元 颜辉《李仙图》、《蛤蟆铁拐仙像》中的李铁拐锦衣褴褛,其衣纹线条头尾细尖,中间粗如蛇腹,形似橄榄状。
17、橄榄描
•特点:用尖大笔,下笔顿挫,落笔收笔须藏锋,区别于“钉头鼠尾”。
•代表作品:元
http://s13/mw690/001Oibmrzy6Vr16IUS81c&690
18、混描
•特点: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代表作品:清闵贞《八子观灯图》
http://s8/mw690/001Oibmrzy6Vr17SPcja7&690
清闵贞《八子观灯图》
18、混描
•特点: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代表作品:清
http://s8/mw690/001Oibmrzy6Vr17SPcja7&690
清
前一篇:三希帖
后一篇:古典工笔画的用线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