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1Oi5Tozy6HCeqngrQ26&690
富硒茶、紫阳歌、生机勃勃春意浓。上午,采访团一行在紫阳文广局会议室举行了简短的总结会,并与当地民间艺术家进行了座谈。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兴致高涨,不仅汇报了学习体会,还展示了这几天采风、学习的新歌。7位演员每人2首歌,还有3组男女生对唱,内容丰富,与紫阳县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暨紫阳县民歌汉剧研究中心的演职人员一起分享了收获。
http://s15/mw690/001Oi5Tozy6HCbqEuEC4e&690
夏清华、陈晓琳等老师还现场给予了点评,特别是夏老师,在精彩的点评和传经送宝后,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大家演唱了《草帽子满天飞》,青年演员唐文娟和魏佳伲分别为大家演唱了《龙船调》和《玛依拉变奏曲》。权春国、唐文生、俞卫、兰琼等有关同志的精彩发言,给了大家很多的信心和鼓励。
http://s13/mw690/001Oi5Tozy6HC2AF0tudc&690
紫阳民歌研究专家夏清华老师现场点评
http://s4/mw690/001Oi5Tozy6HBYX6cXp53&690 紫阳文广局兰琼局长向中央民族乐团赠送“紫阳民歌选编”和《紫阳茶歌》专辑
http://s16/mw690/001Oi5Tozy6HBYXJGtF5f&690 合唱队队长、指挥家阎伯政感言:“寻找民族音乐的春天”
http://s3/mw690/001Oi5Tozy6HBZeYSLE82&690 图为魏佳伲、尤龙演唱《摘黄瓜》
http://s5/mw690/001Oi5Tozy6HBZfuJhy14&690 上图为于秀娟、邴巍演唱《对花》
http://s7/mw690/001Oi5Tozy6HBZlCdVA66&690
上图为唐文娟演唱《郎在对门唱山歌》
http://s11/mw690/001Oi5Tozy6HBZqAbVgaa&690
上图为赵娜、尤龙对唱《送饭调》
下图为刘虹伶演唱《山歌不唱不开怀》http://s16/mw690/001Oi5Tozy6HCfatoL59f&690
下午,采风团一行来到安康县蒿坪镇,欣赏杨家院子——汉调二黄班社传承人表演并合影留念。民间社团是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应该多加关注和支持!
http://s13/mw690/001Oi5Tozy6HBZzjpOA5c&690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帮与京剧接近。其二黄由来,在陕西省有各种说法,皆与湖北“黄岗”说、江西“宜黄”说、安徽“石牌”说不合,而与陕西直接关系。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都说二黄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而所谓“黄腔”,在陕南三共本属“出格”、“变调”之意。如此,则“二黄”也许是西秦腔在陕需的“变调”之意。在汉水流域,旧有“一清二黄三月(两湖写作“越”)调,梆子跟上胡吵闹“之说。二黄名称或与此相应。至于有人写“黄”为“簧”,是否因原来曾用笛和唢呐伴奏,尚待查考决定。清代威阳刘古愚、蒲城张东白、民国时富平王绍猷、乾县范紫东等前代学考,相继考察,同谓二黄乃“秦声吹腔古调新声”。这种说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与“西皮调”东传的时间,虽然有先有后,但其渊源则同属早期“陇东调”、“西秦腔”在江汉流域的分支,与现称的梆子秦腔同源异流,以致在清朝中叶秦腔艺人、汉调艺人与微调艺人先后同台,才成为可能,也因此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剧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