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玉霞: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2014-03-05 22:09:28)
标签:

文化

传播

    http://s13/mw690/001Oi5Tozy6HaEEt09Cec&690 传承民族精神" TITLE="吴玉霞: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大众文化消费理念的培养和引导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许多文化场馆的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三下乡”、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等活动,多方位地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强国意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和起色。

     本人以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个系统工程,特别是社会公益性活动,包括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规范具有商业行为的文化活动等,都需要政府和各方面的引导和培育。如何达到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大致符合均等化标准的(机会均等、权利均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需要深层次的领会与大量实践,包括区域、城乡、群体,等等。据观察了解发现,就目前很多地区,文化场馆的建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利用好现有资源(包涵独特资源)完善设施、发挥好作用,很是重要,仅仅满足单纯的外在条件而忽略现实和能力的有效结合,将会是一种浪费,个别现象令人担忧。试想,如果只满足了硬件需求,而缺乏核心与主旨,将会造成浮夸的表面,与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是促进和谐、丰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软件如何能跟上才是有效发挥其作用的重点。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除了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对大众文化消费理念的培养和引导也至关重要。只有普通老百姓形成文化欣赏的习惯和理念,并且具备接受的能力和可能性,文化使者才会有与人分享,实现其价值的可能,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育人、陶冶性情之功效。培养大众文化消费习惯应从理念和宏观调控入手,以演出市场为例,票价具有直接的影响。建议:应根据具体项目和规模(包括水准、创意、规格、区域等)来划分和设定价位,每个档位的票价都应有指导价和具可操作性,不能盲目过高。

     人们享受生活、感受艺术,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现在的生活成本很高,不少年轻人生存压力大,若演出市场的票价再虚高的话,大众消费理念的养成将很受影响。其次,文化惠民工程应引入宏观调控,形成科学有序的分配制度。在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有一些学校,因为机遇多,出现对类似活动不珍惜、无所谓的现象,而在一些偏远学区,学生们则表现出对难得一见高雅艺术的强烈渴望。二者的反差之大形成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类公益活动在运行过程中,加入调控、形成合理的必要性。规范文化市场,培养文化情致,逐步改变索票、蹭票等欣赏习惯,让花钱看有价值的演出,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共识。

http://s12/bmiddle/001Oi5Tozy6HaEHLMHF8b&690 传承民族精神" TITLE="吴玉霞: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    

    关于民族乐器制作师手工技艺保护以及列入非遗传人保护名录之建议

    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发展悠久,各族人民结合自己的生活景象,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并且善于吸纳外来文化以丰富自我,其中不少乐器是沿着丝绸之路持续而不断地融合、研制,成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

    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技艺高超的演奏家,更离不开在背后不断对乐器进行改良的制琴师。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乐器并不是单纯的工艺品,它蕴含了人文精神与文化脉络,包涵人们的审美理念、文化态度和精神风貌。通常,在音乐欣赏中观众会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呈现方式、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表达者的审美认知,而研究者大多关心的则是曲谱、乐律、技法、内涵等等,却鲜有提及乐器的制作工艺和乐器制作师。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准化、统一化的机械生产方式已经扩散到了各类工艺制造领域,与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争夺着文化“市场”。从数量的呈现上,批量或具有“模式性”的操作会占优势,而“量身定制”和具有独特性,毕竟是趋向高端与个性服务的新型理念,虽深受业界的欢迎,却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乐器制作不同于其他纯粹性的工艺品,她富有“灵性”和“生命”的意义。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手工和技艺,是先人留下的财富和大量的实践所赋予的体会;尤其是一些具有“口传心授”意味的个性因素和技术技巧,更是许多经验所积累,饱含了几代人的心血与智慧,很难原样复制!

     从近年来大家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角度来看,本人以为这些默默无闻承载着历史曾经带给中国文化璀璨技艺的制作师们,应该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保护和保障。就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民族乐器制作师及其他们的“作坊”,生存环境和社会认知有待提高。建议: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框架与策略”中寻找切合实际的方式来规整并帮助完善常年坚持生产和研究民族乐器制作有为的技师,并予以相应的关注与政策扶持。2、为促进行业发展,提高制作师的技术技能,提供参与职称评定渠道是检验水准、制定标准、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途径。3、对一些卓有成绩的高级技师,提供相应的便捷与针对性服务(包括认定他们的技术资质、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发挥好“工作室”效应等)并以适当的比例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为更深入地传承中华文明起到积极和推进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