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陶渊明的“无弦琴”
(2013-06-17 14:10:48)
标签:
文化 |
曹雅欣(学者) 古琴的弹奏,绝不仅仅是要转述曲中某种事物,而是要传达琴曲中的情趣。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平沙落雁》,重点不是要描写雁群起伏的样子,不然再高妙的演奏也赶不上亲自到水岸一观自然景象,《平沙落雁》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灵的尊重,对恬淡的向往,与天地的融合。而怀有善感的心才能体察曲中的细微,拥有沉静的力量才能不偏不漏地弹出心中所感。还是要训练心的达观。 先修琴艺,后修心意,二者合二为一,才是琴意。 在历史上,也有超越了前者,而直抵核心的人。比如东晋陶渊明,早就悟到了:道胜于术,心胜于形,他自认为已经领会琴意,懂得琴趣,而不必拘泥一招一式的苦练技法。所以,他常常捧一张“无弦琴”自娱自乐。所谓无弦琴,顾名思义,就是琴的面板上没有琴弦,自然也就无法弹奏。可是,琴声丰富,全在他心里。 陶渊明说: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懂得琴趣,这才是摘得了古琴幽香的花园中,最本源的那朵花。 北宋的苏东坡,曾诙谐地作诗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琴意不在人手,甚至也不在琴鸣: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给我们的提醒是,至少,仅于技巧而言,它并不是叩开琴意大门的名片。不过,苏东坡的诗只是告诉我们琴意不在指上,而陶渊明的诗进一步指出,琴翁之意不在弦,关键在于,能够识得“琴中趣”。而琴趣几何,一切全是凭心台是如何展现它的。借用心学的一句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小小一方琴,宇宙万物尽可容纳其中。 琴声起,可以是一池空静;琴声静,可以是一台盛乐。就像司马相如,面对满座宾客,他的琴声里也只有卓文君款款一人的身姿;像陶渊明,虽琴上无声,而心内铿锵和鸣,气象万千。 对于音乐演奏来讲,技术再熟练,曲调再流畅,也只是声音的起伏而已。只有注入情感的理解,加以意境的提升,才是文化。 陶渊明所说的“琴趣”,其实也就是情趣。情趣的高低多少,正是艺术感悟的境界高低。陶渊明能在农耕劳作的时候,还体会得出“带月荷锄归”的美感,这就是这个诗人内心的境界,他的生活里处处充满了情趣,他才能够在呆板的无弦琴上也感受到妙趣。 而要问古琴的最高境界是怎样?我们可以参考明代著名琴论著作《溪山琴况》中的描绘: “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一种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不是心达,不能心静,不是心静,不能意高,不是意高,不能情阔。内心澄澈,无论琴技几何,奏响的不再是尘俗之音,而有月朗风清,海远天淡,潭深谷静,荡气挥豪之浩然。 抚弦而弦外说琴,荡气回肠处可如夜静更深,声微细静时亦如百花齐馨。 心静琴和,天高地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