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霞:艺术与真诚

标签:
普及艺术 |
8月,是12个月中较特殊的月份。每年的暑期,都会如约“打开艺术之门”。 无论是当年的北京音乐厅“打开音乐之门”还是现在的中山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一切都充满着期待,凝聚着真诚。
今天上午像往常一样,将邮局寄来的信件一一打开。啊!是著名笛子大师王铁锤老师寄来的,打开一看:8月2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乐兴霞飞琵琶行》。这不是8月3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实录吗?能再次收到王老师亲自转发的报摘真是格外高兴,也非常感慨。像王老师这样朴实、真诚的前辈艺术家,我身边还真有几位,他们常常是在“不经意”的事中关怀并见证着我的成长,感谢艺术家真诚的大爱!
谢谢!
打开电脑,点击搜索,分享快乐。
乐兴霞飞琵琶行
张丽君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2-08/20/07/hwbwhwx820b009_b.jpg |
四弦一把琴,十指一双手,已年过五旬的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和她的琴音走遍了中华大地,也飞到了世界各国。
今夏,吴玉霞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为民乐爱好者们奉上了一场“乐兴霞飞——吴玉霞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音乐会是以向孩子们普及艺术教育为宗旨的“打开音乐之门”系列活动中的一场。从经典雅致的《塞上曲》,到语汇丰富的《彝族舞曲》,再到雄壮恢弘的《十面埋伏》,首首动听,曲曲华美。当所有人都为她动容时,吴玉霞却将自己的感激送给了她的新琵琶“乐兴霞飞”。这把琴由著名乐器制作师满瑞兴为她量身打造,“乐兴霞飞”就是在制作师和演奏师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
出生于上海普通人家的吴玉霞,说自己就是上海“普及艺术”的受益者。她能够学习琵琶,也是一个机缘巧合。“我10岁时,在某次出于好奇看音乐老师做假指甲的时候,老师发现我的手很适合弹琴,问我愿不愿意加入学校的宣传队,我立刻就答应了。”吴玉霞开始刻苦练习琵琶,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她那时还不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琴。每天早上5点到7点,她都在学校认真练琴,从不偷懒。为了使技术更娴熟,左右手配合更协调,吴玉霞常在家以洗衣板为琵琶的“相”和“品”来练习左手指法,以“弓”为琵琶的“弦”来练习右手指法。后来吴玉霞被推荐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考试并顺利通过,父亲为她买了人生的第一把琴。“那把琵琶一直被我收藏至今。它是属于我的第一把琵琶,更是一份激励,一份记忆,一个见证。”吴玉霞说。
她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不断丰富音乐的生命色彩,才是对音乐的尊重。多年来,她在潜心研究中捕捉可为琵琶增色添翼的元素,对琵琶的曲目、技巧、风格进行了多层次的创新。琵琶乐曲有武曲和文曲之分,吴玉霞更擅长文曲。她认为文曲优雅诗意,具有恬静、忧郁、哀怨等不同性格,非常考验演奏家的控制力和耐心,所以在这方面的实践较多。《霸王卸甲》本是著名的武曲,但吴玉霞把这首乐曲定位为“武曲文弹”。她将女性对这段悲情故事的理解融入到演奏中,把武曲的刚劲有力与文曲的轻柔细腻融为一体,使观众耳目一新。吴玉霞说:“《霸王卸甲》歌颂了一位失败的英雄以及战场上勇士、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身为故事的诠释者,应该更注重情感与人性,更尊重音乐的灵性即呼唤生命的本质。”
“琵琶是越学越有滋味的乐器,它具有丰富的音乐语汇,很多国外艺术家都惊讶于它的音乐表达能力,可以说琵琶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弹拨乐器,这也是我多年来普及琵琶教育的原因。”吴玉霞加入“打开艺术之门”活动已有18年之久,在这期间,她每年都会在北京或其他城市举办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经常传递“在快乐中接触音乐”的理念。她反对为了功利因素学习琵琶,认为考级、加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领略音乐的魅力,学会尊重音乐,尊重生命,积累学养、完善品格。她坚信“今天的接受者就是明天的传播者”,尽管她认为“中国民乐虽然自身优秀,但是现在缺乏正确的环境引导,缺乏普遍的社会尊重”,不免有些担忧,但她仍然表示,“民族音乐是中华瑰宝,它高雅并且具有感染力,我对民乐本身有十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