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我家从打浦路搬到了马当路。因为马当路距离繁华的淮海路只有一条马路,所以显得格外热闹。由此我也从原来的瞿溪路二小转到了八联小学。
八联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由于学校的教学比较有特色,特别是在文艺方面小有名气。我家离学校是弄堂对弄堂,两分钟的路程非常近(学校的学生都住在附近,谁住几弄几号都很清楚),那时老师经常家访,去了张家去李家,经常是老师刚离开家长就开始教训。那时的老师,专程家访很少有表扬的,所以学生们不太欢迎老师去家里。
八联小学和党的“一大”会址仅一墙之隔,地处繁华的中心地带(现在已变成了“新天地”)。瞿二小学和八联小学,虽然同属一个区,但地处整个区域的两头,在生活习惯和教学质量上相比较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淮海路地区更加接近上海的风貌,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会更讲究一些。
其实,在上海居住的真正“本地人”是很少的,大多是江浙一带的外乡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背井离乡来上海闯荡,最终把上海当成自己的家。就好比海外的侨胞,奋斗、苦干、扎根,入乡随俗、安居乐业,他们操有一口流利的家乡语。
当时的学校都是就近上学,分班也是根据家住的弄堂号编排,我被安排在一班,和里弄里的所有同届人在一个班集体。到新学校不久,因我学习成绩突出,加上创办“小小图书馆”(即让每个同学自带一本书,班里54个同学互相轮换,以记卡类似借书的方式)等活动的出色表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赞扬,高票当选为班长。
在学校众多的课程里,音乐课和语文课是我最喜欢的,特别是音乐课。因为学校宣传队搞的很活跃,在少年宫和卢湾区里经常参与重要演出和接待外宾活动,所以老师常常利用音乐课让学生们欣赏节目。一是增加趣味性,同学们很爱看;二是为提高表演节目的质量,增强表演者的熟练和自信。三是通过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提高参加器乐组报名的人数。
回想在小学,只要在老师和同学中印象较好的学生,发挥特长和露面的机会就会增多。我担任了全校的领操员,每天在学校操场的领操台上,为同学们作示范,那是很风光的。学校要办乒乓球班,名单中也有我。每星期一、四下午放学后我们都留在学校进行训练。说实在,我的球技实在不怎么样,本来就是“白丁”入的队,故没有任何基础。在乒乓球班,我除了学会几种发球外,没有太大的进展,技术水平和体能、耐力都属于一般。
学校经常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愿意参加的同学都可以报名(除个别材料费外,全部都是免费学习)。有航模组、美术组、器乐组、合唱组、体育组等等。由于时间的冲突和兴趣的原因,我决定离开乒乓球班去参加器乐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