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内部培训第六十二讲》
杂文的分类很多,一般以生活随笔为主,重在体现瞬间灵感,大致采用漫谈性质,篇幅无所谓,也比较简单。另外还有案例分析和政论时评之类,这就需要一些独到观点支撑,还要具备逻辑思维和预测前瞻的眼光才行,相对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今天不说这些,仅从司空见惯的影视书籍出发,看看这方面的评论如何去写?
先说影评,表面看,电影评论似乎很简单,无非看过以后的体会感悟而已,好象也没啥了不起的地方,其实不然,影评不是介绍。没必要面面俱到的讲过程,更不能把一个具体情节说的太深,因为一般人都有起码的理解力,编剧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倘若在大家都明白的事情上唠叨个不停,就会给人罗嗦的感觉,所以写影评实际并不容易,都知道文章重在新颖,出奇才能制胜,而影评的质量是与观众同步认识中出彩,这就需要挖掘其中的未知数,也就是说,最好不要重复片子中的内容,实在要用,也只能穿插一两句,大量笔墨应落在因果关系或背景的连接点上,也可以跳出来谈谈编导演员,或者服装道具和场景设计之类,甚至找些缺陷不足也行,比如影片与导演的一贯风格有什么出入?基础色调与叙述年代是否匹配?角色造型有没有恰倒好处等等,事实上,影评不光局限于戏内故事,也可以在戏外找点话说,只要和这个作品有关的东西,都能拿来评论评论。讲个这方面的笑话:说有个观众目光犀利,一眼发现日本鬼子居然开着解放牌卡车出来扫荡,都知道抗战时期还没有这个牌子的汽车,只能说道具方面的疏忽,如果用此事写篇小小的短评,肯定蛮有意思,不说可读性效果,实际对以后剧组拍片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再说说电视剧,通常电视剧都有连续的性质,多的有几十集,少的也有二十来集,由于篇幅比较长,过程也相对复杂,这就要比影评稍微难写一点了,道理很简单,同样讲一个片段小节,它的比重肯定不如影评,实际就是分子分母的关系罢了。因此,写电视剧评论首先要具备整体把握的眼光,然后在里面理理思路,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情节进行评说,这样就把一个面上的事简化成了线条,可以集中贯穿论述。至于其他的人物内容全部充当辅助材料,如此处处有话可说,实际就是游刃有余了,由于这是一种点线结合的手法,篇幅控制方面也容易掌握,随心所欲潇洒潇洒是没啥问题的。另外,电视剧的长度也决定了表现距离,比如编剧往往会设置一些因果伏笔,这也是一个评论焦点,就是说,许多悬念的地方就是未知存在,其中可能的结果不一定是该片给出的唯一答案,过去不少作品的开头或过程非常纠结,但最后基本弄个皆大欢喜,这是符合多数人愿望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主流模式;后来有的作品一改“先苦后甜”的套路,专门设计了一些悲剧收尾,味道似乎有点另类,但观众感觉却不错,其实这也是一种创作思路。影视评论要想出彩,就必须打破就事论事的条条框框,也可以引进一些逻辑判断和推理,把片子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大胆假设,甚至多弄几个结论都无所谓,事实上,这就是灵感手笔所在,电视剧只能有一个看的见的结局,而评论却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自由想象,许多趣味性灵感也多在此出现。
最后谈谈书评,书评大多是读书笔记一类,讲究局部观点领悟或思想意识交流,当然也有对立碰撞的可能,和影视评论不同,书评是文字对文字,不管是仰视还是俯视,形式上均属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表面看,一本书放在那里,张三李四都可以随便翻翻瞧瞧,然后七嘴八舌议论议论,其中也不乏自视颇高的朋友,什么样的话都有可能出现,而作者的全部语言就是这本书,实际象扑克游戏中的打明牌一样,毫无隐晦的摊在大家面前。事实上,书籍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一路传承下来,不知多少专家学者已经研究解读过了,但没几个人敢说完全与作者齐眉并肩的。因此生活中就形成“拜读”一词了,回到书评话题,其实这方面很讲究对应水准,实际体现领会和驾御程度,如果让小学生写深度评论就勉为其难了,就算弄个局部精彩的一二三,也未必在后续演变中正确,所以书评的基点不是评,而是全盘阅读的能力,这也是写评论最起码的条件,如果吃不透作者的整体意图,零星点评是谈不上什么质量的,估计朋友要问了:怎样才能写好书评?这个事情并不好回答,倘若一定要给个意见的话,还是取决于读者的文化基础,其中最要紧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很多,其中逻辑逆向思维就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说白了,就是要带着问题阅读,其好处是:过程会积累许多问号,等看完全部,作者给您解决了多少?还有哪些未尽的地方?这些没搞清楚的地方,也许就是书评的标题了。
综观文坛博海,评论方面的名家大师好象多的不得了,不仅文字锦绣逻辑严密,有的嘴巴也很能说,其实这个舞台很大,对于一些固有事物,闲来议论议论还是不错的,象热门影视和书籍都是具体的对象,人人都可以弄两句说说,表达上或轻盈点评,或条理阐述,在不在理没关系,起码捞个手笔练习,事实上,涉及评论的事物实在太多,比如博客空间就十分繁荣,博文点评虽短,但积少成多,文字上的语言腔调象回事了,写类似作品也就不觉得难了。
总之,影视书评基本是些比较浅显的小杂文,它的表现,主要是建立在成形事物上的,实际属于“有的放矢”手法,但这样的作品比较接近生活,具有一定的群体认识基础,作为博文穿插凑数还是相当不错的,起码可以产生一定的互动效应。
学习体会,欢迎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