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点水是一种生物活动的现象,就是马虎过场比较肤浅的意思,我们今天就以它为题,简单罗嗦几句有关调研方面的事情,充当一篇不是调研的“调研报告”,实际混个博文凑数罢了。
都知道调研就是调查研究,不管什么事,只要一冠上调研二字,好象就显的蛮认真了,其实真正的调研应有一定程序规矩,比如项目确定,计划酝酿,牵头人员,组织搭配,时间要求,活动编排等等,另外,保障方面还有资金落实,交通工具,联系方式之类,好象都是不能疏忽的地方,至于参观接待和汇报是被调研方的事,只要做好事先沟通,保持胸有成竹就达到了可控状态,大致算算,寻常调研似乎不过如此。虽说这些都是最起码的东西,但千万别小看了这点玩意,怎么说也是个前期策划思路,也许几个人花上一星期也不一定搞的定,至于成本效率方面就不多说了。
接下去就是实施部分,车轮滚滚风风火火忙上一阵子,东奔西跑,肯定辛苦的不得了,要问最后成果是啥?无非一篇格式工整的文章,里面多少要弄点听来的数据,前因后果同比环比以及客观评价一样不能少,通过文字加工编织成形,一般讲,这个事情基本可以划个句号了。如果考究一点的话,大不了再开几个小会,反正大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伙坐在一起轻松喝喝茶,审议审议稿子,集中讨论讨论,至少修改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或者在措辞方面调整调整等等,有句话叫“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既然结果的精致光鲜度没问题,整个调研也就接近圆满了。
胡乱议论一番,只是戏说个表面,权当铺垫。其实调研就是一个词汇,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意义和实惠程度,也就是说,为何立项?主攻什么问题?落脚点是什么?调研报告的重头戏是寻找方法提供决策,而不是简单的问题逻列。因此调研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素质,其中宏观联系和实践认知一样都不能少,最要紧的是理性归纳水平,付出劳动后,弄出来的东西现实管用,才是真正的调研成果,换句话说,调研二字的要点是分析研究,表面在考察局部情况,实际是考验调研者自己的水准。如果为了调研而调研,最后的报告往往就成了驴粪蛋,顶多外面看看比较光鲜而已。
回看形式方面,通常调研就是走访走访,听听看看,一般不携带其他任务,好象蛮宽松,其实不然,老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既然来了,此处肯定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良或促进,或者说有哪些经验方法值得推广,但调研与学习参观不同,没必要弄一大堆人来来去去走马灯,从局部讲,关键还是因地制宜的观点和灵感交流,倘若调研者的眼光深度不如被调研者,那么这个调研的实际意义就不大了。我们不妨举个例子:过去有的作家喜欢下乡蹲点,与农民吃住大半年,说是为了体验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调研,如此写出来的小说当然就生动了,事实上,蹲点只是一种形式,值钱的还是观察事物的本领,如果没有一定的底蕴,就是天天泡在田里也没用。
调研是个常见词,也是一项具体的工作,通常看,怎样做好调研的话似乎不少;而客观认识调研本身的要求却没多少专门说法,此事就象木匠工具一样,许多朋友对红木柚木或水曲柳的家具一瞧便知,但锯子刨子的材质是啥?恐怕熟悉的人就不多了。正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事物的源头质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造效果,就好比下象棋一样,高手可以轻描淡写运兵跃马,处处精妙并洞察全局,而水平不够只能捉襟见肘,同一层面的帮忖人再多也是白搭,要想长进,只有打造好目标平台,也就是重视基点高度和质量,视野广了,认识上才不会井中观天,看问题也就举重若轻了。
周末聊天,随便弄个话题东拉西扯,也不一定对,欢迎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