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作业二十七·阅读品评
都知道吃的方面有“美食家”和“品酒师”,说实话,这些头衔真令人羡慕,估计他们尝的酒菜不会是萝卜青菜老白干,起码是具备一定营养的东西,当然外行只是看热闹,任何事情要弄出点名堂来肯定不易,其中经验技术是少不了的,名家大师也不是随便叫叫的,许多鉴别水平实非一日之功,必须以扎实苦练为基础,还要外加点职业的灵气才行。
其实阅读也一样,现在一般人每天都要看点东西,认真也好,草率也罢,实际就是各自的习惯不同而已,这里面有个小问题:怎样在同样精力投入中得到更多的认知?或者说,花一样时间实际收获几何?这些问题表面上看好象无所谓,对于有的朋友说,阅读就是一种消遣,不费脑子看过就算,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不在少数。其实此事并非小题大做,它与进步快不快大有关系,我们平常随便说说“学习”二字似乎很轻松,也许到东到西都可以强调强调,其实真能保持有效学习是个相当难的事,不说意志品质方面的刻苦努力和坚持不懈,就说方式方法也有很多讲究,比如我们读一部小说,或者看一篇杂谈,不论长短,都会有个大致体会,表达起来是三言两语没下文?还是洋洋洒洒不着边际?这就要看读者的概括能力了,一般认为,简明扼要的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说出个大概,就属于阅读质量比较高的反映了,事实上,能否抓住中心不偏题,就是检验读者认识水平的标尺。换句话说,如果连作者表达的基本意图都搞不清,那就是效率低下的反映,如此就算读的东西再多,也不过是走马观花消磨时光罢了。
再看“品评”方面,品评是阅读后的思考推敲和发言,其中大致包括两层意思,我们先说说“品”,品文章就象喝茶,所以喝茶也有“品茶”一说,实际均属一个回味过程。从节奏上讲,这一段应该是比较慢的,主要是对看过的文字进行咀嚼和梳理,比如作品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新颖的思路和精彩亮点?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等等?其实这是学习最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认识水平,多在此时体现。估计朋友要问了: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这个问题稍显复杂,要讲清楚的话,必须因人而异的进行一些对比,事实上,很多时候人的基础状况是决定进步幅度的,比如两个文化水平不同的人看了同一篇文章,假如其中一读者与作者的水平接近,那么他就比较容易理解其中要津,并迅速吸收观点养分,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积累,这就是学习效率的内在反映,外人是看不出来的;而水平较低的读者虽说也花了一样的时间,走了相同程序,但效果肯定不如前者,原因很简单,由于认识上难与作者达到同步高度,那么认识的局限性就客观存在了,就象小学生读中学课本,虽然大多数字是认识的,但意思难以完全领会。实际表现在深度理解不够,或者整体覆盖的眼光不足。如果让他说说阅读体会,往往出现断章取义或避重就轻踩不到点,这样还不如选择一些与自己知识相对接近的作品来读读看看,倘若阅读和认识一直处在可以驾御的状况,效果就非常好,对提高水平的帮助也大,因此,读书学习也有个层次匹配的问题。
品评的落脚点是“评”,也就是评价作品优劣的简要结论,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比如现在舞台上常有各种各样的评委,也就是某方面专家,人家表演完了,他在一旁说上几句,看起来轻描淡写话不多,有的还很幽默,其实都是经验之谈,也带有一定的专业味道。评论文章也一样,虽然读者不象台上评委那样风光,也不存在居高临下的味道,但这是体现水准的地方,也就是说:表面议论的是某个作品,实际是在检验自己的认识和表达水平,不甜不咸肯定没意思,如果弄的驴唇不对马嘴就要闹笑话了,那样的话,还不如虚心慎言一点为好。其实评论是建立在知识内涵基础上的客观表现,其中最重要的不一定是文字或语言技术,而是客观的视角,因为客观往往代表了多数人的立场观点,其次是简练,评论切忌罗嗦拖沓,要力求精准独到,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最好不要重复与他人相同的话,个性与风采往往是并存的,所以,要把评论的手笔练好并不容易,其实文学和生活中的各类评论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看电视,家人一起对主持人或某个内容说道几句,这就是简单的务虚评论;写文章讲个现象因果或共同欣赏一首歌,同样也包含了一些评头论足的意思。
总之,阅读品评是个司空见惯的事情,每个人都在知觉和不知觉中经常演绎着这一角色,要讲水平高不高?就是对被评事物说的象不象或准不准而已,倘若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有简明的高见,而不是人云亦云,说明水平已经不低了。
杂谈一篇,欢迎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