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百零六回:形神漫谈

(2011-11-03 18:27:43)
标签:

文学创作

取势

取地

赝品

神韵

形神兼备

杂谈

分类: 三味茶座

                          小杨作业二十六· 形神漫谈  

    围棋有“取势”和“取地”一说,意思在开局阶段是重视建立厚势?还是加紧占领实地?这就区分了选手的大致风格,虽说比赛结果是以围空多少论输赢,但一般高手多倾向“先势后利”,讲究中盘借势运作和收官技术,体现后发制人;而初学者大多奉行“金角银边草肚皮”的口诀,基本忙于眼前实惠。当然,对决主要是讲综合实力,选择什么方法只是一种价值取向反映,主要还是看后续应对和整体演变的情况,因此也难论绝对优劣。

    其实这个例子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就拿杂谈来说,同样存在形神方面的侧重,比如码字就是篇幅和表达,这部分相当于围棋实地,也就是看的见的“形”,其中包括文体结构,措辞造句,关联语气等等,这方面并不难学,只要多看多练,就算依样画葫芦也能模仿个表面光鲜,但这一块并不是写作的本质要津,特别是一些语气词,稍微借鉴一下可以,一味照搬别人的说话腔调就会出问题,起码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不利,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趋向特征,舍长学短肯定不对头,比如我们以前聊过的感性理性,冷热幽默,甚至卖关子的设问伏笔等等,吃准了发展,以后都是个性手笔,事实上,技术是为激发潜能服务的,也就是说,开始阶段不怕写的差,就怕没有个性,因此打造独特风格才是应该追求的东西,就象舞台上的模仿秀一样,那么多人学赵本山的走路说话样子,在观众心目中却没有一个能超越他的,充其量不过短暂的亮相一把,让人似曾相识,就没了新鲜感,假如基础本领有限,表演底气不足,弄成东施效颦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所谓的“神韵”范畴了,神韵两个字看起来玄乎,其实没啥了不起,说白了,无非自然流露的东西罢了,不过这与那些刻意模仿不同,文字虽然没有什么辅助表情,却可以让人看了情不自禁的发笑,说不定还能引发悲痛哭泣,当然更多的是一些顿悟启迪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一种内在魅力,其中主导部分有两大块:一是情节叙述生动到位。这是唤起读者同感的基础元素,有句话叫“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但这方面又不可能达到对等的回报,事实上,作者投入十分,能够获取人家三分理解已经算不错了,况且读者的认识也未必与您同向,所以只有用心倾注真情实感,才是体现作者的思想和灵气,这方面养成习惯很重要,远比东拼西凑的花架子语言要紧的多;二是运笔轻重要恰倒好处。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是文字技术的发挥效率,简单说,要保持通贯的风格,别搞成牵强附会,比如,专攻严谨论文的作者最好不要引进油腔滑调的语言,如果稍有出入,必然降低论述的权威性;同样,习惯幽默的朋友也不要为了某个严肃问题而改变轻松笔触,对于笔走龙蛇惯的朋友来说,突然出现拘谨的咬文嚼字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再说说文章的“中气”。所谓中气足,无非底气充分加自然流畅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某个歌唱家中气足,实际就是声音洪亮悠扬罢了,对于一篇杂文来说,它的中气就取决于“形神”是否和谐,都知道唱歌的气是练出来的,作文也一样,简单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方法对,二是下苦功。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相对初入门者讲,选对方法似乎更重要,比如在围棋例子中,由于“取势”比较难学,而“取地”既容易又能立杆见影,于是就会引诱一些人抱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具体表现在见空就抢,一有机会马上就地做活,似乎很现实,其实就是短期目光,事实上,一盘棋的大局观和后续战斗力更加重要,而这都要依赖基础厚势说话,因此,如果不思平衡,只顾捞取蝇头利益,时间一长,积习就难改了,也必然影响到今后的整体水平提高,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原始方法上的偏颇缺陷,从而阻碍了上升空间,我们说什么事情都有个方向和技术的问题,用武侠小说里的话说,就是练功要按正确的路子循序渐进,喜欢追求花拳秀腿,无非哗众取宠的心理罢了,实际没啥好处,如果一开始就岔了道,“走火入魔”就是早晚的事情了,当然,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看起来还蛮吓人,只是借用个意思罢了。

 有关形神兼备的例子很多,我们不妨再说说美术方面,比如学生临摹字帖或古代名画,花了很大工夫,表面看,似乎可以乱真了,但在行家眼里一瞧就破,什么原因?就是力度神韵方面的问题,简单说,书画家搞创作讲究胸有成竹,大多是一气呵成的,就算油画类作品需要的时间长一些,也是在整体构思中进展的,其连贯意境是看不见的存在,有些外表还有瑕疵,好象并不圆满,其实是一种独特神韵,这些东西只有作者心里最清楚,而依样画葫芦是体会不到其中妙处的,许多赝品貌似完美,却还是会落下一些刻意机械的痕迹,因此,加工形似是永远代替不了原创神似的效果,当然这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才能识别,我们这里只是胡乱说点皮毛,也不一定对。

 联系写作话题,实际意思也差不多,文学艺术的许多地方本来就是相通的,对于初入门者来说,适当的模仿一些高手的语气笔法未尝不可,但要掌握一定的分寸,不能弄的个性全无,事实上,打造自己风格才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的一环,从长远看,一直学人腔调很不划算,嚼过的馒头味道也不香,因此,与其弄成“四不象”,还不如挖掘挖掘自身的潜在特质,并坚持练就一种鲜明的手笔,逐步达到“文如其人”的境界。

 随笔一篇,欢迎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