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收藏小说水浒杨志 |
分类: 1--教学设计--现代文 |
学习目的:1、欣赏人物形象。 2、把握矛盾冲突。
学习重点:欣赏本文在矛盾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
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文结构与内容:
一(1—9)段:主要写杨志驱赶众军汉们顶着烈日行路的过程。
1段:写杨志一行人出发前的准备和辞别梁中书后启程。(铺垫)
2段:写杨志押解生辰纲途中,初始平稳,入山路后,天气热,路难行,杨志催促、
打骂军汉和虞候,逼他们前行。为生辰纲被劫埋下伏笔。
3段: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告杨志的状,杨志继续打骂众军汉前行。
456段:杨志六月初四继续驱赶众军汉顶着酷热的山路前行。
7段:写杨志与众人在“走”、“歇”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进一步激化达高潮。
8段:写杨志发现松林里有人前去巡察盘问后放心回来。(伏笔再起)
9段:杨志终于无可奈何地默许了众军汉歇凉,却引出了被劫的序曲,种下祸根。
二(10—14)段:写杨志等人中计丢失生辰纲。(写晁盖吴用七人智取生辰纲)
10、写酒汉(白胜)与军汉们及杨志买卖酒的对话。酒汉以退为进,掌握主动权;
军汉注意力被吸引,杨志继续打骂军汉。
11段:写七个枣客问事买酒,麻痹众人,馋人入套,借机下毒。
12段:写杨志等人被骗买酒中计。
13段:七个客人趁药起了作用,抢去生辰纲,杨志功亏一篑。
14段:介绍七个客人为谁,和用计过程。
第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老督管、虞候、军汉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为生辰纲被劫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主要写杨志与晁盖吴用等人的斗智斗勇,是全文的高潮。
主题内容:写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刻画了杨志粗暴急躁,小心谨慎的性格,表现了晁盖吴用等人的聪明才智,初步揭示了梁山好汉反贪官的斗争形式。
线 索: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
两种矛盾:一是杨志与军汉、虞候、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解途中的快与慢,走与停,喝酒与不喝的矛盾,是故事的次要矛盾。是明防的一方。二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是故事的主要矛盾,晁盖是暗夺的一方。
人物性格特征:杨志:精明能干,深知江湖事故,处处小心谨慎,他急功近利,粗暴蛮横。
吴用晁盖: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
了解杨志故事:失陷花石纲;卖刀杀牛二;东京斗武;押解生辰纲。
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细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讨论后逐一明确
1.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分析下面材料:
第一组材料:
第二组材料:
(1) 杨志道:“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谁敢在这里停脚!”
(2) 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3) 众军欲买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
问题:以上两组材料能表明杨志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第一组材料表明杨志在押运生辰纲途中时时小心,不敢怠慢。第二组材料表明杨志抵达黄泥冈后,对地形、对人、对事件的高度警觉。
总结:无论是"时时小心"还是"高度警觉",都表明杨志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太在乎此行的成功了,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解生辰纲这个任务了。因为他急于靠功而获“赏”,改变自己现在的罪犯身份,从而稳步上升,落个“封妻荫子”。杨志急于抓住这个契机,实现自己命运的转折,仍旧保持“将门之后”“几世忠臣”的美好声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杨志把“赌注”重重押在了护送生辰纲这一行上,所以他不惜使用任何方法,只求生辰纲别出事。
从老都管之口,看梁世杰对杨志的“用”:
(1) 老都管道:“我自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杨志无可奈何)
(2) 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语气十分强烈):
答: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老都管身份不同一般,是梁世杰的亲信。
2 梁世杰派老都管随行,相当于"督押",是对杨志的监督。
3 老都管言语中充满对杨志的渺视,足见梁世杰对杨志的态度。
总结:老都管是梁世杰的代言人。梁世杰对杨志信任不足,怀疑有余,他用的是杨志的
“艺”,而非杨志的“人”。杨志的悲剧也正在于此。杨志在“失意”“得志”之后,最终等到的是“幻灭”。梁世杰对他的“用”,决定了他的“贼寇”命运。总之,力图通过此设计来理解以梁世杰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起义英雄间的矛盾,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改写:熟悉课文,把握故事线索和主要情节。
要求: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
在规定时(六月初四)空(黄泥冈) 范围内叙述故事。
500字左右。(投影示例)
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大热。晁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内中一个,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青面兽"的杨志。(开端)
十五人上得冈来。晁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舒头棵脑价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江州车儿,称是濠州贩枣商客。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发展)
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见杨志制止军士买酒,晁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兜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杨志自也吃了半瓢。(高潮)
白胜挑着空桶唱着山歌下冈。晁盖、夹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结局)
比较:探究《智取》结构、人物、场面:
1.悬念:
读完最后一段补叙文字,吴用妙计始真相大白。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本乎情理之中。
2. 人物:
小说充分展示出杨志这一人物在押、丢生辰纲中表现出的性格。作者从杨志对形势的分
析和采取的对策上,写出其人之机警干练。表现在:押运时间的选择,“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深知黄泥冈乃“强人出没之处”,不许军汉在此歇凉。看到形迹可疑之人,“赶人松林”,进行盘查。军汉们要买酒吃,坚持不允。像杨志这样精明强干的人,却一步步陷入吴用预设的圈套,用杨志之“智”来映衬晁盖一行之“智”,正是“水涨船高”之法。如此写,也不至于贬低杨志英雄本色--尽管此时杨志还是梁中书的奴才。 (以“智”衬“智”)
3. 场面:
小说写两个场面,即押送场面和失陷场面。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写杨志与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晁盖一行有机可趁,而且写出杨志失败之必然。
欣赏《智取》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艺术:
1、题为"智取",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明吴用之"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制订“软取”策略。充分考虑时、地、人三个因素:天气炎热,押运者必有懈怠之处,利用“天时”,以药酒作武器;黄泥冈为必经之途,人烟稀少,易于动作,于此设伏,占有“地利”;杨志为人精细武艺高强,“硬取”一时未必得手,得手未必顺利脱身。实施“软取”计划。乔装歇凉黄泥冈贩枣客,麻痹杨志一行。白胜挑酒故意不卖,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迷惑杨志一行。在另一桶饶酒,一人抢吃一瓢,另一人再来舀酒,巧下麻药,蒙骗杨志一行。白胜赌气不卖,贩枣人“好心”调解,提酒与众军汉吃,引诱杨志一行--以上计划,皆吴用精心设计。精明如杨志,亦不能不入其彀中。
2.《智取》如何表现"天热"?对"天热"的描写有何特点?
《智取》写“天热”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写。天热方须歇凉,歇凉才会饮酒,饮酒终于中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热”是智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一行败于“天热”,而晁盖一行成于“天热”。描写特点:渲染气氛,增强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文不在多,妙在传神。“那石头热了脚疼”,一句七字,热极之苦,描画已尽。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古——计策;今——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强人出没的去处:古——强盗;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人。
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也吃你说了几声:古——被;今——吃东西
只饶我们一瓢吃:古——(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今——宽恕,饶恕。
影着一个人:古——遮蔽,躲藏;今——影子,名词。
都管--总管,管家。
虞候--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备课时间:2006-09-04 2018-09-09
补充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