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标签:
背诵古典默写意境赏析 |
分类: 3--教学设计--诗词曲 |
教学目的:1.了解陶渊明。
2.背诵默写。
3.领会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重点:1.默写。
2.领会主题。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的意境
《饮酒》【晋】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而无车马喧。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远地自偏。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
悠悠见南山。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飞鸟相与还。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
欲辨已忘言。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另【译文】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安静,
心灵是如此安宁呢?原来是由于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
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但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感受它。
作者:
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自号(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注释: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本文为第五首,是归隐之初创作的,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日夕】傍晚,近黄昏的时候。
【相与】相伴。
【欲辨己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简析:
句写对幽美宁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压卷。
句用自问自答方式表现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心远”是全诗思想内容的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表现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了田园生活的快乐感受是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
主题:你读懂了诗的主题吗?
全诗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悟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和美的享受。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全诗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至今,权势、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是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而陶渊明却能扔下这些东西,追寻人的“真”性,是难能可贵的。)
写法:1.全诗景、情、理、意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语言朴素自然。
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题: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答: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
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
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
写有何关系?
答: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
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6: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和境界呢?
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拓展:
1.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2.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请问 “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三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四君子】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梅:
竹: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竹:正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梅:顽强…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菊:清高……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松:坚强……
3.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诗句等。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闲(桂 )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竹外(桃花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 )村。
(杨花)(榆荚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停车坐爱( 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荷 )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4) |
闹中得静之况 |
心远地偏 |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
闹中得静之理 |
|||
(5—10) |
景美情悦 |
赏景获趣 |
|
隐中藏乐 |
备课时间:初备200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