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连贯题的解题技巧》(一)教学设计

标签:
教学设计语言连贯参照教学 |
分类: 14--我的中考文库 |
教学设计:语言连贯题的解题技巧(一)
一、什么是语言连贯题?
正确衔接、排列语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连贯题。语言连贯就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贯而下,脉络清晰,文气顺畅,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
二、此类题的命题特点
语言连贯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此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有三个:
1、近年来主要考两种题型,一种是:在横线处填入语句,要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另一种是:给出几个语句,要求恰当排列语句顺序。
2、考查的是书面表述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
3、从命题发展趋势看,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主要用客观性试题,考查排列语句顺序主要用主观性试题,而且,考查学生语言操作能力的比重明显加强。
如何解答这两类试题呢?
一、“正确衔接”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要注意话题和陈述角度是否统一。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如果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
例如: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是班上的清洁委员,很爱护环境卫生,放学回家经过校门时,看到了地上有纸团,他很自然地弯腰拾起放进垃圾筒里,
A.
班主任发现了他
C.
自己被班主任发现了
分析:例句陈述的对象是“他”,横线处所填的句子的主语也应是“他”才连贯。A、B选项的陈述对象都是“班主任”,显然不符合要求,C选项的陈述对象由原来的第三人称“他”变成了“自己”也不符合要求,只有D项保持了陈述角度的一致,“这”指代的是“放学回家经过校门时,看到了地上有纸团,他很自然地弯腰拾起放进了垃圾筒里”,陈述对象依然是“他”,故答案应为D项。
另外,叙述的视角也有问题。语境是处于第三人视角的叙述,B、C则变成了第一人称我(自己),这不符合话题和陈述视角的一致性要求,判断为错误答案。D项“这”指代“他的这一行为(拣纸团)”,符合一致性要求。
(二)要注意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是否一致。在叙述或描写时,相同位置上的用语在形式和结构上要保持一致。
例如:从句式搭配的角度看,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迷惘的时候,你呼唤我:是山的儿女就应坚如磐石;在我骄傲的时候,你呼唤我:
A.
是山的儿女怎能居功自傲
C.
是山的儿女就不能自满自足
(2003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试题)
分析:解此题的着眼点应该是选文1、3两分句的句式,“是山的儿女就应……”,据此首先可以排除B项;“坚如磐石”“勇敢如山”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的“虚怀若谷”运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从句式上看,1、3句运用了“……就应……”,而A、C两项则为“怎能”“就不能”形式,不符合句式的一贯性,因此应选择D项。
(三)要注意上下句表达的内容是否相似或相对。一组在统一主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他们在内容上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或相似,或相对。
例如: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A.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C.
悄声无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2003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试题)
分析:仔细揣摩例句,可知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考生将四句话按一定的规则填入原文,使得上下句构成类比关系。“婉转的和风细雨”显然对“走了火的雷霆霹雳”,“寥寥的片言只语”对“不停的絮絮叨叨”,“相知的友人”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面对面的激烈争辩”对“悄声无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抓住这一关联点,我们就不难作出判断,正确的顺序应是BDAC。
(四)要注意上下文的内容是否符合事理。一组句子,语意的组合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的安排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方位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人们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或以主次轻重为序。答这样的试题,必须把握句与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再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关系就能确定它们各自的位置了。
例如:下列句子空白处,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淄博要建成与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大市,就要拥有
A. 先进的文化设施、先进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
B. 一流的文化精品、先进的文化设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和发达的文化产业
C. 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和先进的文化设施
D. 发达的文化产业、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一流的文化精品和先进的文化设施
(2003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试题)
分析:这道题可以从事理逻辑方面考虑,四个选项的四个句子,都紧扣题干中的“文化大市”而言,只是句序先后有别,应由“先进的文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发达的文化产业”必定会促进更多的“一流的文化精品”的产生,进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所以A项最恰当。
(五)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考虑语脉是否相承。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语相呼应的选项,进而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
例如: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爱心是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A.
④①②③
分析:选文是一组以“爱心”为本体的比喻句,首先我们要抓住“温暖”一词,什么使人感到温暖,经过筛选,我们不难发现,句④“一缕冬日的阳光”最恰当;再次,抓住“希望”一词,什么使人重新看到希望,显然是句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而句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句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则分别和“心灵的慰籍”“情感的滋润”在内容上一一对应,故排列序号为④②①③,即D项。
(六)要注意上下文的情调是否统一。对于描写或抒情类的句子,应考虑情景的相融性。即前边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前边是壮阔的,后边就不能是柔婉的;前边是悠远的,后边就不能是热切的。
例如
溪流、湖泊、山泉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因为有了水而有了灵性,有了生机。水是有灵魂的。水的灵魂如少妇一般韵味十足,如
(2003年重庆市中考题)
分析:选文是一个描写性选段,可以从所表现的色调和情景入手。“如少妇一般韵味十足”表现的是清新美好的色调,因此后面补充的句子也应体现这一特点。如“仙人一般变幻莫测,婴孩一般清新自然”等。
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底、俯、仰之异。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别,就不容易辨别选项的正误,也不容易选出衔接恰当的续句来。
例如1988年的全国高考题:为画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A. 一列清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这个复句要表现的是秋冬寂静、冷落、荒凉的情景。A项描绘的是火热灿烂的景象,D项描绘的是清新明朗的景色,都跟下句有矛盾。C项描绘的景色虽然跟下句一致,但角度不对“矗立在江对岸”,表明是远望,那又怎能望到江对岸坟地石碑上的模糊字迹?显然是不合乎情理的。B项无论从描写的情境看,或者从描写的角度看,都与下句衔接得紧。
又如: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②失去了希望,生命就会枯萎③黄金象征着财富④它是生命的源泉、阳光⑤但却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⑥人一切都可以没有⑦惟独不能失去希望
A.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题思路:首先通读七个句子,明白这个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谈“希望”的重要性。然后抓住代词,关联词语及其他重要词语,把“零件”组装成“部件”。“它”指代的是什么?显然是希望,①句从正面写到了希望,而且“希望”一词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可见④句必定在①句之后;③句用“但”字转折,带出“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可见⑤句必定在③句之后;⑥⑦两句语意紧密相连,且相反相成,⑦句末尾又与②句开头一致,构成了顶真的手法,且②句回答了“不能失去希望”的原因,这三句一气呵成;显然应放在一起。这样,我们把原来分散的“零件”组装成三个“部件”:①④ /③⑤/⑥⑦②。最后研究语段的内在联系,确定合理的顺序。整个语段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的,正面是①④③⑤句,反面是⑥⑦②句。整个语段用“黄金象征着财富”引入话题,可见③⑤应在①④之前;再根据“先正面后反面”的原则,语序最恰当的一组应是C项。
这个语段的话题从财富入手,再从财富话题转为希望话题
一段话往往有一个中心话题。在此,第一步:先找出引出话题的首句,它往往是陈述一事,当然有些题目需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来解决,掌握了以上几个原则和方法,并在平时的训练中灵活的加以运用,相信我们可以做好这类题。
二、“排列语句顺序”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例如:扬州红园的村庄盆景,①已经能同广州岭南派、苏州派、成都派、上海派并驾齐驱,②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注意,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A.
③①②④
分析:按四句之间由大到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之“序”,很快就能确定为C答案。
又如: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
②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③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④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飏;
答案:B
分析:我们首先根据关键词语“乍一看”、“仔细看去”可以断定①③的排序,同样根据关键词语“恰似”、“又如”可以断定④②的排序。再按“先整体再局部”的观察规律,可以断定④②①③的排序。
解题思路归纳:
从对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解答语句排序题,首先要分析判断哪两、三个句子是不能分开的,要抱成一团的;然后再看“团“与”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语句的表达是否合乎规范,语意是否明确;排列语句顺序的时候,还要做到词序恰当,词句之间关联、照应恰当,进而看语句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
把握了以上几点,解起题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备课于2016年4月21日推门课后(借鉴网络试题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