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2015-04-17 11:58:59)【内容】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二单元“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第三信息窗第一课时《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括:(1)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2)运用该计算公式算圆柱的体积。本课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圆锥体积的前奏。它以长方体体积公式为依托,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因此认识圆柱的体积及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实物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课程标准】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圆柱体的特征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已经具备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这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因为圆柱有一个曲面这在求它体积时增加了一定难度,学生对这种新问题感觉比较抽象,学起来会有一些困难,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进行教学时,加强实践操作,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亲历圆柱体积的转化过程,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等分的转化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是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部分的发展,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拼一拼学生能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了解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过中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类比猜想 引出新知
谈话:这两个朋友在干什么呢?介绍他们是为3个立体图形的体积谁最大而争论。
引导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否也是底面积乘高。
究竟如何我们赶快来一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做准备。
二、动手转化
出示课件。
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先把圆沿直径进行16等分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s=πr2 这是个很好的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的应用。那我把圆柱的底面沿着它的高16等分后,同学们猜一猜拼成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
思考:
1.圆柱拼成哪种立体图形?
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特别观察圆柱的高和底面,体积的变化,把你的发现整理在表格里。
圆柱 |
高 |
底面 |
体积 |
变为拼成长方体的哪一部分 |
|
|
|
(小组讨论操作,讨论,交流)
发自制教具拼一拼。
(三)汇报交流
预设: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或近似)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它的长是弯弯的)达成共识:用近似或者类似准确一些。
(四)课件梳理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想象如果把圆柱的沿高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是什么再课件演示,说一说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特别观察圆柱的高和底面,体积的变化,把圆柱的沿高平均分成64份切开后拼成后圆柱的高和底面,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五) 深入探究
追问:为什么?
预设学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的确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说明同学们猜的非常正确。整理表格,通过填空: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____,底面积等于圆柱的_____,高等于圆柱的____。自然转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并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六)得出结论
我们经过猜想,回忆,拼一拼,交流讨论,梳理,终于得出:圆柱体积=底面积×高,赶快一起读一读自己得出的这一结论。如果用字母准确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你看我们又猜对了。猜想,只有经过验证才能说是正确的结论。如果大家能把这个公式记熟就更完美了。
三、巩固练习 点拨提升
1.请同学们认真读题,看清题意,正确列出算式,并解答。
已知圆柱的底面积是314平方厘米,高是0.2分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①学生先独立列式并计算,再交流。
②教师校正,优化解题步骤并规范板演答案。(1)题可能有忘统一单位的0.2分米=2厘米
生答:不知道底面积,要先算出底面积,再乘高。当高一样大时,底面积越大,圆柱的体积会越大。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2.你的问题我来帮
(1).要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需要测量什么?
底面半径(厘米) |
底面直径(厘米) |
底面周长(厘米) |
底面积(平方厘米) |
高(厘米) |
圆柱的体积(立方厘米) |
|
|
|
|
10 |
|
—— |
20 |
—— |
|
10 |
|
通过整理表格是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2).和前面的长方体,正方体比较谁的体积最大?处理课开始的问题。
通过“我的发现”渗透后面学习的正比例函数的思想。
3、我来挑战: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是9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4分米,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这种变式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