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韩愈《 伯夷颂 》有感

(2011-03-07 11:48:16)
标签:

文化传承

分类: 夷齐清风

  “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   

   

    伯夷叔齐的故事,千古流传。其故事所反映的精神内涵,证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闪亮耀眼。然其光照日月之精神并不被强权者们所悦,或用强力相胁,或用“食色”相诱,伯夷叔齐亦在近百年间被世人淡忘。然其结果是:人性扭曲,“食色”者众,“灵魂”出窍,世风日下、人心涣散……。故,颂扬夷齐精神,是文明社会之需。弘扬夷齐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本。   夷齐阻止武王伐纣,并非赞同纣王的暴政,他们反对“以暴易暴”。“暴力”或许在某一场所不得已而为之,而断无宣扬之理由,更不可扩大其作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历代王朝,“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正说明这一点。  围绕“人性”试论是文化层面的,而从事这部分论述的人,在古代称之为“士”,即今天的知识分子。维护“人性”的纯洁,遏制“生物性”欲望的野蛮发展,是 “士”的职责。若知识分子随波逐流,拜倒在“食色”之下,是忘记了人间之大道,忘记了战士守土之责。“食色”者众,“无魂”者从,世风日困。特立独行、敢说“不”者,实是难能可贵。伯夷叔齐——饿死首阳,不食周粟。“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对个体而言,生存繁衍,是天经地义之事。故有“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之语。“食色”要有底线。敬畏自然,敬仰先贤,是人类有别其他生物的基本标识。

  夷齐兄弟让国、叩马谏伐、不食周粟、甘饿首阳之美德,与历代统治集团内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勾心斗角,攻伐残杀形成鲜明的对比。《伯夷颂》是韩愈眼望军阀拥兵自重,藩镇割据愈烈,民不聊生的亲历,是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鄙视,是呼唤人性回归、渴望社会和谐的正气之歌。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