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几千年来你一直在转圈圈
(2022-10-08 16:55:31)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杂谈 |
当汽车在河西走廊穿越的时候,伴随我的,是蔚蓝的天和远处祁连山上的雪,逐渐地,越往北走,原野越发苍茫,点缀这片广袤土地的,是那些土堆——很坚韧的土堆,一个个逐渐显露出来,就在祁连山的脚下——那是我们古代的长城遗址。
这些古长城包围着河西走廊,被时光逐渐风化,黄土也纷纷脱落了,留下的,是不屈的胫骨。
面对河西走廊的汉长城,全国最权威、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写过对它的评说:那是战争的需要,一堵长长的墙两侧,生存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各自的繁荣与发展中,不断融合,又不断隔离......
于是围绕着长城,多年来都众说纷纭:
“那是懦弱的表现,是被动的抵御;”
“尽管长城是战争的需要,但是,其内涵的深远超越了战争本身:从地域角度来看,那是一个国家的界限;从文化角度去理解,那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长城涵盖了建筑文化、和亲文化、战争文化、贸易文化......可以说,在长城的每一片黄土里隐藏的,是历史的辉煌与无奈......”
这彰显着我国独特文化符号的长城,就这样静谧在哪里,任人评说。这以统治者为中心的强拳显示,最早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有人将我国历代的长城长度加起来,粗略算出5万多公里。西北的甘肃,是古长城最多的地方,其保留的遗址也最为完整。
这里的泥土厚重,深黄,永不倒塌。长城矗立在辽阔的黄土里,苍劲而悠远:从边塞的玉门关,到历经战火洗劫的沙洲城,再从甘州,走向凉州......一路是断断续续的故事,这里的长城没有被保护,也少有被注目,只是,当你走向它们时,才感觉到,似乎有轻微的哭泣声......
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曾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这浩大的工程带给民间无尽的疾苦。放眼望去,那修建长城的人,他们的一个个名字被泯灭在浩渺的烟云中,一直以来,都被唤作“黎名百姓”,尽管四书五经里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堂皇之说,但整个历史的行程,完全执行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强拳之路。
情不自禁地,我想起了云贵高原上的屯堡。
大一统的思维,早就决定了黎民百姓的命运。君主修建长城,必移民到长城附近安居乐业;朱元璋时代的屯堡,为加强对蜀南一带的统治管理,也曾将驻军家属迁徙于此,一为戍边,二为安心!以军队的建立铸就经济的繁荣,并生生勾画出一幅幅云贵高原上的“清明上河图”。
被驱使、被奴役,被牺牲......生命之轻构筑长城之重,然后以醒目的伟大、雄厚的实力铭刻进历史——这就是长城!无论是锁闭还是开放,无论是强悍还是懦弱.......几千年的风霜侵袭,百姓的地位,依然没变。
金戈铁马的厮杀,让血迹浸染着长城;身躯劳作的苦役,令汗水湿润着长城.....卑微的活着,也仅仅是作为工具的黎民百姓能生生不息,持之以恒地为统治者建立一系列王拳的根基,他们斑斑血迹凝固成长城的稳定与彪悍,最后,与长城一起,抵御外敌,再用自己的血肉与长城一起——被唤作众志成城。
多年来,长城绕不过转圈圈的命运,百姓也躲不过被使用的结局。站在祁连山上,遥望遍布大漠深处的长城遗址,文明古国无论是辉煌还是衰落,那一幕幕闪现的,皆是长城内外黎民百姓的离合与悲欢......
前一篇:黄金时代中的美丽人生
后一篇:等着被“羊”的日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