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谢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道

(2010-09-12 16:12:48)
标签:

杂谈

分类: 国学、哲学与人生

感谢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道

    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识人、知人的交友之道。今天,沉下心来求索探习,真乃耐人寻味。

    老子说:“知人者智”。这就是说,能识人是一种心智,是一种智慧。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是不能随便、草率交朋友的。用今天的语言加以概括,我以为,道德、学问、人格、价值观是识人交友的四条价值标准。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值得理睬的。“”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探求“道”必须去除可多可少的相对知识、积非成是的世俗偏见以及个人特有的各种欲望。故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之别。今天看来,那种连祖国的传统文化、连中国人的老祖宗都看不起的人,其本性或禀赋的“”也就可想而知、令人生疑了;

    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儒家人物荀子曾给后人留下了这样的传世名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孔子的一句名言佳句更广为流传:“三人行、必有吾师”。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炎黄子孙,确有连“黄帝内经”都看不起的。试问:这样的人真有学问吗?有真学问吗?一个不敬死去的老祖宗、自命清高的人,他能善待身边活着的人吗?你能和这种自以为 “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人交成朋友吗?;

    一个不讲人格的人,他是根本不会按“礼之用、和为贵”行事的,丧失人格的人更不可能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甘于“处下”。在这种人看来。诸如历史上的“三让徐州”、“三顾茅庐”均是“大耳贼”刘备的一种虚伪表现,他决不会认定是刘备甘于“处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修养。在我看来,刘备才真正是践行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先模。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出厚道、朴实、无华,是一种做人、为人的美德。古圣先贤在交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风骨、气节、人格的魅力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民族又都沿着自己的文化体系发展着、践行着,于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中华民族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谐大同的世界观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试想,价值观有所差异且不能互相兼容的两种人,他们能交成朋友吗?“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从根子上相悖,这样的两种人能走到一起吗?这也正是名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谛之所在。

    《朱子家训》中有一句话,“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其意是指,只要我们平时与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人格、有高尚情操的人交往,在你一旦遇到危急或危难的时候,一定会得到他的帮助。我坚信:古圣先贤在交友之道方面的这些教诲是千真万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