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表演的巨大能量《卡夫卡的猴子》(转载)
(2012-11-19 15:26:52)
标签:
单人表演杂谈 |
单人表演的巨大能量《卡夫卡的猴子》
存在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小说故事荒诞离奇,他常用寓言体的方式,描述人类存在的困境,而与人类同为生物物种的昆虫、动物,便是他拿手的写作隐喻,《变形记》中,职业为推销员的主人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虫,《一条狗的研究》描述一条狗如何走上绝食之路,或者《饥饿艺术家》写将自己当作动物,在马戏团里表演饥饿的人。两厅院国际剧场艺术节,来自英国杨维克剧团的单人表演《卡夫卡的猴子》,便是取材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关于一只从非洲来的猴子变成人类的《学院报告》。
导演处理这个从文学改编的剧本,采取的是如实搬演,不多加诠释的方法,同时简单干净的舞台(一面投影墙、一张演讲台、一把椅子),全剧把重心完全摆在演员的表演上面。而资深女演员Kathryn Hunter果然演技精湛,单人独撑全场,看似轻松简单地(其实充满能量),在舞台各个地方爬上爬下,甚至屡次跑到观众席,搬演这个荒诞的寓言故事—一只来自非洲的猩猩,如何为了生存模仿人类语言动作,而逐渐变成人类,五年之后,他受邀来学院演讲亲身故事。
当穿着体面西服、头带圆顶帽的演员,提着一只皮箱和拐杖,佝偻着身体,介于半人半猿猴的身体姿势走进舞台,仔细观察其充满细节的表演身体,和一旁墙上的猿猴照片,全场观众很快地就相信,黑猩猩「红彼得」准备要来跟学院的人类所进行的演讲;而当然观众也得对号入座,扮演比猩猩高一等的学院听众。
红彼得带着睿智、与人类保持距离、甚至带着比人类还高一等的观点,叙述他自非洲被捕之后,一路载运回欧洲的船上;如何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如何借着模仿水手的动作而被注意,且因为喝酒竟然说出人类语言「哈啰」,而被接受训练成为人类…。演员采取的是边演、边议论的方式,进出于演讲现场与回忆现场,并且从猩猩的角度反观人类的行为,并与观众互动,示范喝酒、吃香蕉,并诘问关于握手、自由、为什么来剧场?不如回家看「康熙来了」(中文发音)等等,带点即兴的加料,目的都在刺激观众对于人类本身的思考。
不过一如卡夫卡的世界,这只回不去的猩猩,虽然在人类世界窜红,但当回家看到家里半驯服母猩猩的错乱困惑,终究,哪里才是他的「出口」Way Out 呢?卡夫卡这个短篇小说《学院报告》,主要的议题在于启蒙、同化和自由,不只是人类和猩猩,也可能是人类和人类,尤其是在今日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都期待所有人学习搭上这般快速列车,但这般列车真的是通往自由吗?这场精湛演员的单人表演,将卡夫卡的世界,再次精准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也让我们真正见识到舞台演员的表演魅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