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续上节)
从闸桥和辅桥往北走就到了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文昌阁为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文昌阁旧照
介绍
文昌阁坐南朝北,下部是面阔17米,进深17米(城关下脚)、用城砖砌筑的城台,城台的中央开拱形门洞,安两扇板门。上部正中是一座2层楼阁,四周有人字游廊,四角上立着4个角亭作为陪衬。
文昌阁南面城墙券门上方有“文昌阁”石额
文昌阁北面登楼梯子门
在文昌阁北边便是知春亭岛,并有桥与岛相连
知春亭东长桥,在文昌阁北侧,为光绪时新建。过桥可见知春亭。
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建筑面积104.84平方米,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
介绍
知春亭四面临水,坐东朝西,重檐四角攒尖方顶。亭上还悬挂有慈禧太后的御笔“知春亭”匾
在知春亭岛西边还有一个小岛,有桥与知春亭岛相连。桥应该是老桥,起码桥墩是老的。
看完这两座小岛继续往北走,就到了光绪皇帝被软禁的地方-玉澜堂(因为笔者去时已经是下午4点10分了,而玉澜堂是四点关门,所以无法进入参观)
介绍:
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在清漪园时是乾隆帝的书堂。光绪年间重修,被作为光绪皇帝的寝宫。
正门玉澜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住宅建筑中王府大门的形式 (殿式门),面阔3间,坐北朝南,柱高3.47米
门上悬挂着光绪皇帝御笔“玉澜门”匾
门墩
玉澜门外的这两块石头,名叫“母子石”,是慈禧令人从香山移到这里的,是为了发泄对光绪搞维新变法的仇视,示意顽石尚有母子之情,责骂光绪忘恩负义而不及顽石。
离开玉澜堂沿昆明湖岸向北走可看见玉澜堂西配殿“藕香榭”临湖面(后檐)。
藕香榭后檐有匾额“日月澄晖”为慈禧太后御笔,后檐还有 “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楹联
玉澜堂后院夕佳楼临湖面(后檐)
后院夕佳楼临湖面(后檐)有匾“丹楼暎日”,为光绪御笔。有楹联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在玉澜堂后院夕佳楼临湖面北还有宜芸馆近西轩临湖面(后檐)
近西轩临湖面匾额为:烟云献彩。楹联为:彩云宝树琼田晓,仙霞琪花碧涧香。”慈禧皇太后御笔。
看完近西轩临湖面后,沿湖一直向北走,到头后向东进入一个小院,这个小院正对着的就是清末大太监李连英的住宅-永寿斋
永寿斋,位于乐寿堂的东跨院,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曾在此居住,故俗称总管院。建筑为一独立院落,由永寿斋正殿、前殿、东配殿、耳房及东面跨院组成。院西墙有垂花门与乐寿堂院相通。这组建筑修建于光绪十七年,为乐寿堂主体建筑的辅助生活用房。
介绍:
院南面有八角屏门,迎面为永寿斋前殿,前殿后是永寿斋正殿。
永寿斋正殿,坐北朝南,勾连搭双卷硬山屋顶。正殿东侧有一座硬山顶配殿,配殿前有一眼水井。殿东另有一小跨院,内建硬山顶正殿5间,坐东朝西。殿南、北各有耳房2间。
在永寿斋门外东侧还有一个廊罩式垂花门
在永寿斋院西侧就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
介绍:
乐寿堂,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
乐寿堂前院陈设:
1.铜鹿
不知游客们注意了没有,铜鹿的嘴里叼着一样东西,有人说是一条蛇,太牵强,不像。有人说是一条鞭子。传说轩辕黄帝的坐骑是鹿,武器是鞭子。鹿叼着鞭子,任凭主人驱使。这样的解释好像还靠点谱。还有人说是“寿带”,给乾隆母亲祝寿的。可寿带这东西谁也没见过呀,看来现在还没有正解。
2.铜鹤
3.铜瓶
4.铜缸
5.小太湖石
6.青芝岫
青芝岫,位于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漂亮的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
关于此石还有一个传说:
这块山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有人给他献策:秦始皇修长城时,不是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的吗?米万钟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今天,在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呢!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介绍:
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青芝岫
海浪纹石座
石刻:(青芝岫上应该是有8处刻石,但因笔者太着急再加上去之前是一点功课都没做,所以有2处没看到。下回去再补看吧)
东配殿硬山顶,面阔五间,穿堂殿。它的东门开在乐寿堂东跨院,悬匾“潤壁怀山”;它的西门开在乐寿堂前院,悬匾“舒华布实”。
乐寿堂东配殿门槛,被砍下来了
乐寿堂西配殿,硬山顶,面阔五间,穿堂殿。它的东门开在乐寿堂前院,悬匾“仁以山悦”;它的西门开在乐寿堂西跨院,悬匾“景福来并”。
乐寿堂后院有后罩殿九间,是慈禧存放珠宝的地方。现在为仓库。院内西侧门通后花园“扬仁风”。但扬仁风是不开放景点,所以这个西门总是紧闭着的。东侧门通大太监李莲英的住所“永寿斋”。这个东侧门是方便李莲英随时来到慈禧身边
水木自亲殿是乐寿堂的宫门,大殿南面临昆明湖,门前一座青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
水木自亲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面阔五间,前后穿堂。临湖驳岸装有汉白玉雕栏,雕栏粉墙弄影于碧波之上,与山影相衬,明净妩媚,别具风情。
慈禧太后御笔“水木自亲”
水木自亲殿门前两丈多高,顶部呈半圆形的灯架,叫做“探海神灯”,上面可悬气灯,供慈禧晚间游湖照明之用。
在乐寿堂西便是著名的颐和园长廊
长廊,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乐寿堂西的邀月门,西止石舫东面的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介绍:
邀月门,长廊的东入口,位于乐寿堂院西侧。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垂花门。“邀月门”,光绪御笔之宝。
留佳亭为长廊东起第一亭,建筑面积21.5平方米,重檐八脊攒尖顶,面南悬有“留佳亭”匾额,寓意春季。“留佳亭”,乾隆御笔。颐和园中可见的题字中大多是慈禧御笔,少数是光绪御笔,至于始建清漪园的乾隆,留下的御笔就更少了。留佳亭北面额曰“璇题玉英”。“璇题玉英”,慈禧皇太后御笔。留佳亭内东悬“草木贲华”匾额,下有“桃花源记”彩画。留佳亭内西悬“文思光被”匾额,下有“悟空战哪咤”彩画。
对鸥舫
长廊东西部南侧对称地坐落着两座水榭——对鸥舫和鱼藻轩,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对鸥舫面阔3间,歇山顶,与长廊之间有3间游廊相连。对鸥舫透过长廊和万寿山脚下的无尽意轩遥相呼应。
“对鸥舫”,因形似画舫而得名。对鸥舫前有码头,是帝后游览昆明湖时上下船的码头。“对鸥舫”,慈禧皇太后御笔。
寄澜亭是长廊中东起的第二座观景亭,寓意夏季。寄澜亭檐下悬挂的寄澜亭匾额,已非乾隆御笔,说明此亭是慈禧太后重新建造的,匾上印章的款识换成了“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寄澜亭面南悬有“寄澜亭”匾额。“寄澜亭”,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寄澜亭北面悬有“华阁缘云”匾额。
秋水亭是长廊中东起的第三座观景亭,坐北朝南。八角重檐攒尖顶,面南悬有 “秋水亭”
匾额,寓意秋季。
颐和园的长廊仿佛是一首恢弘华丽的交响曲,湖光山色经过留佳亭、寄澜亭一、二乐章的不断演绎后,进入了秋水亭第三乐章。
秋水亭亭名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亭”,乾隆御笔。
秋水亭北悬“三秀分荣”匾。
“三秀分荣”,一年三放的神异灵芝,第三次绽放在秋水亭中。
“三秀分荣”,乾隆御笔。
秋水亭内东悬“禀经制式”匾,下有“枪挑小梁王”彩画。
秋水亭内西悬“德音汪濊”匾,下有“竹林七贤”彩画。
在长廊北侧有养云轩
养云轩,始建于乾隆年间。院落分为前后两进,中以宇墙相隔。前院内东、西房各3间,硬山顶。正殿养云轩坐落在后院,坐北朝南,硬山顶。殿东、西各有硬山顶耳房2间。养云轩东配殿名随香,西配殿名含绿。正殿的东、西各有5间转角廊与配殿相连。 养云轩意为“养蓄云气之轩”,是颐和园中现存不多的乾隆时期的建筑,是随慈禧来园时嫔纪、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慈禧的女画师缪素筠曾住于此。
养云轩大门似钟形,作六角形状,极为别致。门上方锩刻石额“川泳云飞”。
外侧刻有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
内侧刻有楹联“群玉为峰楼台移海上,众香是国花木秀人寰。”,为乾隆手书。
养云轩门前有莲塘,俗称葫芦湖,上架一孔汉白玉石拱桥。过桥即是长廊。
在养云轩东边有无尽意轩
笔者去无尽意轩时,因为已经过了四点,所以未开放。
无尽意轩,位于养云轩东,与千峰彩翠遥遥相对。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无尽意轩前临荷池,绕以曲垣,极为幽静。入口为垂花门。
无尽意轩前的荷池
入口为垂花门
从什锦灯窗往院里望了一下,可以看见正殿无尽意轩,硬山顶,面阔5间,坐北朝南,上有匾额“无尽意轩”。
去完无尽意轩往西走上山可看到写秋轩
写秋轩,位于清华轩东北面的山坡上,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修。
写秋轩正殿三楹,建于高台之上,两侧以爬山廊连接“观生意”与“寻云”两配亭。此轩隐于山间,幽雅清净,是观赏秋色的极佳之处。两侧以爬山廊连接两配亭。东亭名'观生意',西亭名'绿畦',皆四角重檐攒尖顶。殿前有古松两株,形奢华盖,色若滴翠。轩隐于山间,游人罕至,幽雅清静。
正殿上悬挂着慈禧皇太后御笔匾额“写秋轩”
观生意,写秋轩西面重檐四脊攒尖方宝顶亭,用斜爬山廊连系着写秋轩。
匾额“观生意”为慈禧皇太后御笔
寻云亭,写秋轩东面,两亭为重檐四脊攒尖方宝顶亭,用斜爬山廊连系着写秋轩。
匾额“寻云亭”为慈禧皇太后御笔
一张难得一见的写秋轩老照片,应是光绪年修建颐和园后不久所照。可见写秋轩两侧亭子(观生意亭、寻云亭),写秋轩和亭子上均有楹联(现在没有了);写秋轩上面是重翠亭,也悬挂匾额和楹联;再上就是千峰彩翠城关,上面建筑尚未完全恢复。老照片上有五人,近处像是太监或者园户。在原址已看不到这个效果了。(图片摘自于网友颐和吴老)
圆朗斋,紧贴写秋轩平台的东侧,并用斜廊与写秋轩整组建筑连为一体。
圆朗斋面阔3间,卷棚硬山顶。圆朗斋上悬挂着慈禧皇太后御笔匾额“圆朗斋”
瞰碧台,在圆朗斋南面,卷棚硬山顶,面阔3间。匾额“瞰碧台”也为慈禧皇太后御笔。
去完写秋轩之后下山,向排云殿方向走,顺路看介寿堂(记者去时未开放)
介寿堂,在颐和园排云殿之东,原为乾隆年大报思延寿寺慈福楼基址,光绪时改建后更名。前后两院,院内有乾隆时的连理柏树一株。介寿语出《诗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为助寿。是帝、后拈香时的休息处。
介寿堂南入口垂花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