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金锭桥位于什刹海火德真君廟西南方。为2001年新建的。
要提起什刹海的银锭桥,应该是名扬天下,而对“金锭桥”对一些人们来说,很可能是为人鲜知了。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组成。“金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是21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鳞鳞,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但要说这“金锭桥”一名的来历,却又不得不从银锭桥说起。银锭桥是前后海交界处的一座形似银锭的单孔小石桥。桥虽不大,但名气可不小。
远在数千年前,永定河曾由西往东,循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在供电局东侧折而东南,再经龙潭湖流出城外。史书称其为“高梁河”。由于高梁河自西北而来,在今银锭桥处折而向南,其凸岸(即右岸)不断淤积,水面日趋狭窄,便慢慢地形成了水面互有分割的两处水域,亦即在日后被人们所称的“前海”和“后海”。之后,为便于南北往来的交通,就在前后海的交接处修筑了一座石桥。桥南北长
8.3米,东西宽7.9米,单孔。因其形似银锭,故起名“银锭桥”。
明《燕都游览志》这样写道:银锭桥乃“城 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菱菰蒲,不掩涟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
清关岩《银锭桥河堤》诗云:“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迎落日,碧峰如嶂水亭孤。”
“银锭观山”曾是“燕京小八景”之一。2001年,什刹海东端出水口处修筑汉白玉石桥就遇到了起什么名的问题。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就此请教时年已届90高龄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受命之余,侯仁之先生筹思再三,考虑到桥名必须便于称道,又应与什刹海上的风物相结合,因而联想到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联想及此,因而建议前海东岸新建石桥即命为“金锭桥。”这样,什刹海上前后两桥,金银并称。至于现在镌刻在桥上的“金锭桥”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从侯仁之先生给汪光焘副市长的信中植下来并放大而成的。
远观金锭桥
金锭桥
上书:"金锭桥",为候仁之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