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方法

(2011-01-19 12:13:59)
标签:

杂谈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而苦恼,普遍比较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师若能在平时的教学或辅导中交给他们若干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将会起到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解决数学问题技巧的作用。

    1、列举法 列举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有很多较复杂的问题,常常是从具体情况一一枚举,从中找出规律和方法再加以解决的。这种策略适用于列式比较困难的问题,它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进行有序思考,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今年的三月二日是星期一,这年的三月二十七日是星期几?

首先我们想一周是七天,每增加七天星期几还是一样的,因此得到三月二十三日也是星期一,二十四日(星期二)、二十五日(星期三)、二十六日(星期四)、那么可知二十七日就是星期五。

    2、画图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生活经验和知识都很少,因此在抽象思考解决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小学生在纸上画画图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的显示题意,有条理的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例如:《面积及面积单位》

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扩建活动中,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通过画图我们知道长增加了,而宽不变,因此我们通过增加的面积可知原来长方形的宽是18÷3=6(米),进而得知原来长方形的面积8×6=48(米)。运用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对天才儿童研究发现,许多天才儿童是借助画图解决问题,而数学上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依靠形象图形,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依靠。因而,对学生进行画图策略的指导显得犹为重要。

    3、列表法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的方法。例如:(《图形的周长》)

妈妈用二十根一米长的栅栏围城一个长方形的菜地,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解:先想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用小棒摆一摆。如果长方形的常是6米,宽应该是4米;如果长是7米…

先求出长方形的长、宽的和,在列表列举一下。

长方形的长(米)

8

7

6

5

长方形的宽(米)

2

3

4

5

    4 、假设法

有些问题用一般方法很难解答时,可假设题中的情节发生了变化,假设题中两个或几个数量相等,假设题中某个数量增加了或减少了,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推理,调整由于假设而引起变化的数量的大小,题中隐蔽的数量关系就可能变得明显,从而找到解题方法。这种解题方法就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一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问题。它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算,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例如:

六年级三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六年级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种题目可以用假设法来做,假设10只都是大船,可以知道能多坐8人,应该有几只小船呢?

10×5=50(人) 50-42=8(人) 每只小船比大船少坐两人,那少坐的8人应该是几只小船少的呢? 因此就用8÷(5-3)=4(只).

    5、倒推法

有的题目正推非常困难,而倒过来就容易多了.这种倒推的策略主要运用于解决已知最后的结果,到达最终结果时每一步的具体过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数量,它是从题目的问题和结果出发,根据已知逐步的进行逆向推理,一步步靠拢已知条件,直至问题解决。例如:

小明原来有一些贴画,今年又搜集了24张,送给小圆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先整理分析:原有? 又搜集24张,送给小圆30张还有52张还剩52张,跟小圆要回30张呢?再拿掉收集的24张呢?…那么:52+30=82(张)82-24=58(张)

    6、替换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很多。

    7、对比分析法

大多学生在做一些计算题时,不善于观察题中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就急于动笔计算;而对于一些能采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学生又不知怎样简算。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策略。写出对比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异同,让学生自己发现简便算法,并要求他们以后按照一看(看题中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二想(想采用什么方法计算)、三算(动笔计算)、四验(每算完一步及时检验)的步骤进行运算。

例如:简算“125×32×25”,学生初看这道题时,难以找到简捷的途径。为此,可以出示“125×(8×4)×25”一题,与上题进行对比,学生经过两题的对比,就知道例题该如何简便计算。

    8、实际操作——知识迁移法

实际操作就是通过学生的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对事物进行调整理顺,直到发现正确的答案。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把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没有现成计算方法的,通过化简,拼凑,变形的方法将新的知识转移到学过的知识上去,从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来。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如拼成一个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将要学的知识化成旧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推理获得新知识,感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9、设数计算法

有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若按常规方法去分析、解答,则很难求解。如能突破常规,先将题中的某些条件设为具体数据(所设数据要便于计算)或简单实例,便可从中发现解题规律,使问题化难为易。例如:甲、乙、丙三人称体重,甲最轻,丙最重,乙和丙差不多。那么,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应该在()。

a、甲和乙之间 b、乙和丙之间

假设:甲=1、乙=8、丙=9,

(1+8+9)÷3=6。6在甲和乙之间, 所以填a。

又如:在一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三个数的和是20.6,求被减数是多少?

这道题要按常规的方法分析,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先任意举出一个减法算式,如:10-7=3,再将三个数相加10+7+3=20。不难发现:20刚好是10的2倍。从而类推出例题中被减数是20.6÷2=10.3。

    10、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互相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代数化,从而使复杂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和演绎、画图等。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等,更好地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

 

    策略运用的价值在于:

     1.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这既可锻炼学生学会多方位思考,也使学生在取舍中提高学习效率。

     2.策略的合理使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还有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

     3.什么都可以替代,唯独思维不可替代。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何种策略,也不管这种策略的正确与否,但都会因为学生自己思维的深度参与,使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162421.解决问题中有哪些策略?怎样看待这些策略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