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园福祉是安宁——读何俊锋散文诗集《故乡听雨》

(2010-01-04 14:37:38)
标签:

文学

军旅诗

诗人

诗作

书评

分类: 生活课

http://s7/bmiddle/62df56ffx72d4eb2ed776&690

 

 

 

 

 

 

 

 

 

 

 

我最终理解到诗是一种舞蹈。

——[]罗伯特·布莱

 

    脚下是苍茫厚重的黄土地;南边是群峰围绕的秦岭山。远瞧,从“中国猕猴桃之乡”走来一位清瘦悠然、浓发飘逸的诗人,他低吟着“心灵的呓语”,他和众多诗友唱着、跳着一路走来;近看,原来是因外形被文友戏称为“周至徐志摩”的何俊锋,也是散文诗集《故乡听雨》的作者。

 

沿着黄土地上的车辙行走:故土之上

 

    作为一位周山至水的诗歌实践者,何俊锋随着20余年工作环境的改变,也曾面临着一些人生角色的转换。但他始终没有背弃的,就是这片黄土地上的灵魂,是这片土地上人的命运与声息。那些烙印着父辈和自己青春记忆的土地,那些土地般质朴的人们的人生变幻,成为他诗歌抒写和汲取精神养料的不竭源泉。这也正是其诗歌创作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而愈加雄健、明朗而真切感人的真正缘由吧!

    是的,在阳光的下面,永远的是泥土。诗之外的何俊峰,就是泥土。那么他的诗是什么?是泥土经阳光的照耀后自然释放、发芽的内心的种子——那些乡土的秧苗,是他生活的过程和生命的脉息,是这些让我们视野扑面而来的关中风物。乡村人艰难而昂扬的生命景象,烛照着何俊锋灵魂的巷道。在《故乡的泥土》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诗句:回到故乡的大地/便抚摸到故乡的泥土/泥土瘦肥甜酸/载满生命是深层的含义/教会我在异乡的日子/体会家园和鲜花以及/镰下饱满的时空。我们又在《父亲与扁担》中读到了这样的诗句:扁担横在父亲肩上/挑起一家人生活的渴望/一根普普通通的木料/系上生活的重担后/就不再寻常/岁月的杠杆/用肩膀作支点/一个叫“家庭”的大山/便被轻轻地挑起/……与扁担相守/父亲的脊梁从未被生活压弯过/凝视父亲与扁担/我看到汗水变成石头的过程/父亲告诉我要明白/“人”字如何才能变成“大”字/请将肩担横在肩上。

    我认为,真正的诗人都持有双重的语言:即日常生活的语言和形象思维的语言。通常我们不能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写诗,也不能用形象思维的语言来说话,这是区别一个普通人和诗人的重要标志。何俊锋的乡土诗作,便是日常生活和形象语言的绝妙“嫁接”。对一个诗人而言,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情感来得动人,没有什么比对一片土地的感恩,能让人在时代的记忆里心生感动。

   我们说,何俊锋的乡土诗歌洋溢着这样一种最真切的感恩,也流动着这样一种最炽热的情怀。

 

日子如一位沉默的高僧:岁月如歌

 

    岁月是一把锋利的刀,把日子切割成“军旅”和“山水”、“生活”和“哲思”。在这里,我想着重谈谈何俊锋的“军旅诗”。我认为“军旅诗”这个词,刚好规定了一部分诗人创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是部队这片绿洲沃土养育并见证何俊锋的成长——携带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分行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他还将自己的精神轮廓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令我艳羡不已的军旅生活中,他责无旁贷地加入到了“军旅诗”的合唱阵营中,为我们传唱了《在英雄连队当兵》、《军训素描》、《军属》等诗作。《军训素描》记录了一帧帧军事生活的剪影: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挺进呐喊/用冷静的沉着/沿着准星标出的刻度/射出我们庄严的目光/新世纪的天空/依然不会风平浪静/只要某些失去人性的躯壳中/还潜伏着贪婪的欲望、掠夺的野心/战争,这条冻僵的蛇/还会复苏/还会从农夫与蛇的古老寓言中/悄悄地爬出,咬伤和平/训练场上/我们用血与汗的执着/冶炼钢铁般的意志/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雕塑我们骄傲的青春/祖国,只要你一声令下/我们就会前赴后继、冲锋陷阵/我们的速度:闪电/我们的名字:必胜。诗作《军属》向我们展示了甜蜜的家园梦想:同样广阔的世界/侍土地的方式各人不同/我最不能忘怀的/是庄稼人的风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割间隙手搭凉棚/等待远方清芬的清息/再把汗水撸入皱纹里/我那作为农民的慈母/总在以哺乳之姿/侍弄儿女/侍弄五谷杂粮/这是天下最伟大的人呀/他们送后代镇守边关/然后又下地挥起锄头/编织着国与家的甜蜜之梦。

    注重军旅细节的开掘,是何俊锋“军旅诗”的显著特色。这些经历了岁月和人生积累的文字的留存,能够在我们判断和标识的部分里,呈现出军人特有的人生品格。《在英雄连队当兵》这样写道:我当兵的连队是一个/诞生英雄的连队/感觉离英雄很近很近/站在队列里就可以/看到他的存在/英雄作为一种语言/时刻倾听/活着的价值/感受英雄/仿佛在感受一种经典/在庄严的洗礼中/来自心灵的浪漫与震撼。

 

风把诗人吹远:凝眸历史

 

    何俊锋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将自己诗歌的触角,伸向了更为广博的时代  前沿,完成了一个诗人从个体抒情时代向着更为宏阔的“历史叙事”的自然过渡,也就是将自己“人生”加入到“穿越时空、凝眸历史”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他以一个当代诗人的情感,去与一段民族的历史和众多历史人物对应,那铿锵有力的诗句,似乎也携带上了一些重金属的声音,击打在读者的心壁上。作为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和咏唱的主题,被一再强化并鲜明地拓印而渐成体系的诗歌文本,从而构成了诗人诗歌生涯中最为鲜明的景观。

    在《读七步诗并咏曹植》的诗作里,我读到了这样的诗句:你/在七步布满杀机的剑锋上行走/一步一诗/把内心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潇洒地走成一首/千古绝句/七个脚印/量不出生命的距离/七个脚印是用整个生命/写下的诗/于是这七个脚印都踩着杀气/这七个脚印都爱恨交织/这七个脚步啊/都才华横溢。

    基于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人物的梳理,作为游历者的诗人,他的心胸间一定还燃烧着苦痛的火焰。在《填宋词的女子》中有这样的诗句:你颠沛流离的一生/每一个脚印都发出/深深的叹息/每一步足迹/都是一首隽永的/清照词。

    也基于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诗人有理由发出这样的感慨与呼唤:你从亡国之君/走上词坛之主/中间多少悠悠路/壮气蒿莱/独自莫凭栏/故国不堪回首/一阵潺潺雨后/你已跨越/天上人间。(一束病态的花朵)

    我想,这样一些穿越时空的情感体验,能够深深地刻印在诗人的身心履历中,也必将能够深深地撞击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就如同《茅庐中走出的智者》一样:定军山的一杯黄土/是你的归宿么/一楼白云如绢如素/高悬在苍穹之下/黯然神伤/而你巨大的才思却让/整个大地都难以容纳/只有你的风骨/于清风明月处/飘逸。

    这些诗作,在这里不是诗人眼中的惊叹和猎奇,却是灵魂深处的震撼和思索,是诗歌之缰绳拉动着的对历史、人物的记忆。

    此时此刻,个体的我“消失了,”一部深广历史的大书和辽远的对话在阅读者的视野里展现出来。

    我称这样的诗歌写作是摆脱了纯粹的青春浮态的智性写作,是一种更为安详、平静的写作。这样的写作境况或者这样的写作姿态,更是每一位行走中的诗人都能够达到或者实现的。这样的事实至少还验证了一条朴素的真理:文学的取舍,最终将取决于一位文学创作者人生境界的高低。这便是一个诗人对远去的历史、对逝去的人物的诗意情怀。那些不加雕琢的诗句,散发出这个时代里最动人的芳香。

 

生活中的情梦园:心语低诉

 

    一首好诗的写作其实是一口气完成的,这口气和脉搏、心律、气质、体力、灵性,彼此组合,有节制地贯穿下去,就像缰绳牵动着奔马扬起了四蹄。通常我们认为这样的诗歌才充满激情。何俊锋与爱情诗结缘,这是一种情结,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响彻在全部血液里的声音,今生今世都难终止。

    诗的律动,也就是诗人思绪的流动。在这里,“走进你的风景”、“错过花期”、“流泪的红蜡烛”这些具有流动神态和自然性的神秘意象,构成了诗人灵魂画面上独特的风景,即爱情图像或梦。因此,饱含质感的诗意氛围并非何俊锋对自身情爱体验的刻意感知和表述,而是承载思维的血液自然地流淌,即是生命的本质在言说。

    在诗人眼里,爱情是一个人的生命和精神履历中最精彩、最辉煌的部分和段落,生命只有在爱情中才能释放出最璀璨的光华和最有意义的意义。因此,诗人用他那多情的眼睛,一往深情地凝视着精神旷野里盛开的爱情之花。

    也因此,“梦呓”成了他的爱情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幻化语象。读他在激情支配下的诗作,似聆听回荡在他生命幽谷里的歌谣或雄浑的交响乐,使读者在与诗人情绪的通融弥合与心灵震颤中,获得启迪,感到黄土地上生命的庄严和爱情的尊贵

    他在《低诉的心语》这篇散文诗里,把自己对伊人的倾诉,分割成“昨日重现”、“相遇已成故事”、“一生的梦园”、“那些日子”、“流泪的红蜡烛”、“低诉的心语”6个篇章。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分明是诗人在深沉地追忆恋人,他在幽思中能够获得一种纯粹、自足与慰藉。这种至情至性的人生情怀,在那“流泪的红蜡烛”中,得到了显现和佐证。

 

家园福祉是安宁:故乡听雨

 

    对故乡的景物和身边的植物加以热情的关照,是何俊锋诗歌的另一种魅力。在何俊锋的诗歌中,我读到了故乡盛产的“麦子、谷子、韭菜、辣椒、水磨、柴禾、民谣”等意象,这些外在的抒情触发点,包涵了人生的内容。在何俊锋的自觉的艺术追求中,故乡的植物都是有灵魂的,诗作具有新鲜的生活味。这些沉甸甸的语体叙述,令人回味无穷,他都以诗人的生活灌注进诗的形式,以诗的思想艺术来审视平常的社会化生活。

    诗人总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俯视生活,因此他的诗路比较宽阔,他常常用通达而乐观向上的语言,描述乡村亲人的生活,传达生命与自然的魅力。他从来不把语言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作无病呻吟的试验,他总是最大范围地发挥语言的功能。《乡村的日子》写到:乡村的日子是一棒故乡的泥土/让离乡的游子永远不会水土不服/有过乡村的日子/人生才有最踏实的脚印/有过乡村的日子/心灵才有最珍贵的储存/有过乡村的日子/生命才有最欢快的歌吟。这首诗作是浓缩了的生命的独白,呈现出一种自然、洒脱的美。

    同样,他也追求一种自自然然、洒脱自如的气质。他力求写出自己对生命的领悟。这种领悟是对生命意识、生存哲理的思索。譬如《生命》感慨道:盘点青春/已进入不惑的季节/忽然发现/虚度的年华/没有植被/如一座光秃秃的山/只后悔走过的岁月里/没有在心灵的深处/多种些草/多植些树/面对生命的无奈/只能留下一串/叹号在《生日》诗中诗人这样写道: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蛋糕的深处/陷入一股奶油的甜蜜/当我用心情的餐刀/切开快乐的时候/我的心却以笑的方式/无声地哭了/因为/无情的岁月/再度分吃了我/年轻的生命。他对生命意识的探求,往往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韭菜》有着这样的诗句一茬一茬/奉献鲜嫩的生命/刀锋刚过/又在酝酿复生的主题/生命的本色/越割越旺/葱茏如初/韭菜从妻子的菜篮/抵达日常生活/走进我的内心/让我对一些耐人咀嚼的问题/产生一种全新的看法辣椒》则是:火红的颜色/在农家的屋檐下/燃起季节的烈焰/点亮农人欣喜的目光/随意一块黄土/随手一把种子/就不屈不挠/就茁茁壮壮/尝一口浓浓的辣椒/不论走到哪里/再也不会水土不服/面对一切/都无所畏惧。

    何俊锋的乡土诗并不在作品的表层上标榜人生的伟大,描述生命的进取意识。但在他作品的总体情绪旋律里,我们能体察到他对人生、生命的斑斑深思。如《麦子》一诗这样写道: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我看见我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而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新鲜动人/现在,父亲坐在篱笆边/抽烟/背靠土墙/我走向父亲/因我说不清/在父亲弯腰时/是怎样一种姿态/独立于苍茫的麦子。读着这样的诗句,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启示、生命的浓烈。

    俊锋诗作的内涵是丰厚的,他把生命意识与人生经验都融在诗作里,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索空间,去体味生命的真义与生活的真理。我觉得,诗不该是现象的总结、自然的简单描摹,诗应该用形象的语言告诉读者深刻的道理,启迪读者的思维,揭示一种生存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人生哲学的多重启示。

 

诗意的孤守:诗窗夜话

 

    一个谦逊的人是一个灵敏的雷达,从他灵魂中伸出的天线,警觉地朝向茫茫夜空,捕捉着星光的教诲。诗人不能丧失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语言的诗人绝不是好诗人。人们对诗的理解和误解是从语言开始的。因此,作为诗人用以抒情的特殊语言,它是构成诗歌结构的第一要素,是诗歌审美价值的具体体现。何俊锋的诗歌语言,显示出的诗美意义是一种“旷达深刻的魅力”,在一种淡而平静的语感中,表达旷达深刻的人生。他的语言,不是一种自我装饰的华贵外衣,不是一种彩色梦幻的媒介,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属于何俊锋自己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的价值,并不在一般的语法意义,而在于他说出了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语言本身的丰富性,包容了什么样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俊锋诗语言所发掘出来的旷达深刻含义是:对人生哲学的感慨,对生命力、自然力的讴歌。《心灵的呓语》所包容的哲理性、悲壮性及生命力与自然力的深沉性,便是很好的例证:我已习惯在这静谧的夜里,把自己的心灵一瓣一瓣地掰开,让内心世界一点点地裸露,不断地反省和审视自己的灵魂,尽力拂去心灵之上的尘埃;生命已进入奔四的年龄,人生的路走过了一大段,岁月长河里,我只是一个拎着渔网打鱼的渔夫,基本的生活就象水上浮萍没有根基,现实的生存与竞争已到了残酷的境地,我每天必须在生活的苦海中艰难地囚渡,用毅力和激情拍打岸边的巨石,用波涛和浪花叩响生命的强音;感觉自己的双脚,一只踏着城市的水泥地面,一只踩着乡村的泥泞小路。我的双眸之内,母亲烧饭的火塘在左眼跳跃,街上的霓红灯在右眼舞蹈。

 

   在何俊锋创作的《品茶》、《感受雪意》、《心灵的呓语》、《还原生命的本色》等近作中,我发现何俊锋创作的散文和诗歌正在发生着转变:语言风格在变,抒情方式在变,甚至诗人的灵魂也在变。他放弃了原来单一的观察事物的方式,走向多角度的侦察,从而穿透事物的表象到达本质,从而发现一个多义的、隐秘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