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绝了缘的乡情消逝了的贤

(2016-03-13 21:27:15)
标签:

杂谈

       今天一大早看到一条微博:一位博士曾写信,认为现在农村很多传统民俗在退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10日,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对此表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转发了这条微博或者点了赞。仔细想想,或许连人大代表钱念孙自己都会觉得,这不过是发思古之幽情的一通感言。最现实的两个问题摆在面前:一是谁还愿意或者有可能“告老还乡”。二是现在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还有没有乡贤。

       先说第一个问题。解放六十多年来,通过招工、招干、招兵、招生,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农村人脱离了乡土,回去的凤毛麟角,而且连自己都觉得混得不好才回家。过去还有个锦衣荣归,现在越是穿金戴银越远离农村。不仅人人跳农门,家眷随军、农转非也让很多人拔了“农根”。制度一方面限制着农村人进城,一方面又在导向和鼓励着进了城的人一去不回头。

       解放前的农耕社会有一整套城乡交流的闭合体系,无论一个人官当多大,路走多远,根子始终在乡间。有了钱会在乡间置地盖房,修桥铺路,建庙捐寺,为自己也为乡里做很多事,从中获得很大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到老了还乡不仅享受天伦之乐,还享受社会的尊敬,享受叶落归根的最后归宿。社会的形态约束和引导着人们注重邻里。坐轿的大官和骑马的将军,也都知道在村口下马下轿,和乡亲们打着招呼步行回家。再说了,屡朝屡代都没有干部终身制,卸了任的官员在城市不仅无所事事,甚至难以生存,回乡有田有产有老婆孩子,有亲戚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的社会精英们自从跳出农门,生活基础就完全剥离,大官有独院,小官家属楼,工人也有家属院,吃的商品粮,买菜有市场,与农村基本上渐行渐远。有父母在世还回家看看,到后来兄弟姐妹也从家人变成了亲戚,更何论什么乡里乡亲。距离产生美是一种欣赏,距离产生隔阂是一种必然。很多人会不时想起童年的乐趣,想起家里的老房子,但谁又能回得去呢?前些年兴起了一股支边人回乡热,许多远在新疆的人回老家定居,最后又全都返回边疆。

       所以,现在的“告老还乡”已经没有了任何社会物质条件。

       再说第二点,真的不敢恭维,现在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还能成为乡贤。且不说在体制谋利的链条上,有多少人已经被打磨成趋利的零件,就算还有心怀故里,报效家乡的动机,也没有做事的能力和条件。至于依靠公权向家乡倾斜,那也不公平且有被利益交换绑架而身败名裂的风险。更何况有的人本身就是利用乡村投资在某利,甚至不惜套取国家资金和克扣农民两头得利,自身离“贤”字已相去甚远。

       沦陷的乡村需要拯救,消逝的传统难以回头。城乡一体化是唯一的出路,以公民的身份给于平等,以平等的身份给以尊重。相信平民内生的力量,相信乡土生生不息的久长。着眼一个现代农村社区的建设,或许比怀念乡贤文化要来的实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